甘肃省陇东南地区特色药用植物红茂草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来源 :甘肃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9次 | 上传用户:qmhnfi772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茂草[Dicranostigma Leptopodum(Maxim.)Fedde,DLF],又名秃疮花、秃子花、勒马回(陕西),为罂粟科秃疮花属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海拔400~1300m的丘陵、山坡、路边、农田、草地、墙上等处,耐旱、耐瘠薄,我国全产,主要分布在甘肃、陕西、河南、山西、青海、宁夏、四川、云南、西藏等省区,尤其以在甘肃省陇东南地区的秦岭南北、渭河流域分布十分广泛。本实验以甘肃省陇东南地区特色药用植物红茂草为研究对象,从药材的人工栽培与田间规范化种植、药物活性成分检测提取与分离鉴定、以及生物活性等方面做了系统性研究,为红茂草药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1.以三年为期限,采用调查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室内测试分析与室外观察相结合、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开展工作,基本完成了对红茂草植物学和生物学特性、红茂草不同生长期生物碱含量变化监测、人工栽培技术与规范化种植等的初步研究。研究表明,红茂草对生长条件要求相对不高,人工栽培条件下其物候表现和抗逆性表现与自然野生状态下基本一致,易于在甘肃省陇东南地区人工驯化及大面积推广种植。2.采用植物生物碱系统提取法对红茂草干草粉末进行水提和醇提处理,经化学成分系统预试验发现其中以生物碱沉淀反应现象最为明显。对95%乙醇提取的红茂草药液,以95%乙醇︰冰乙酸︰水︰浓氨水(15︰0.5︰2.5︰0.5)为展开剂,分离效果最好,斑点清晰。以异紫堇碱为标准品,在波长415nm、pH=4.0的枸橼酸-磷酸氢二钠缓冲溶液、1.5mL0.1%溴甲酚绿染色剂作用下,测定红茂草生物碱最大吸光值,得到其生物碱含量为1.386%,从而建立了酸性染料比色法对红茂草中总生物碱含量的测定。采用色谱柱Eclipse×DB–C18柱(4.6mm×250mm),流动相甲醇–1%冰醋酸=60∶40(v/v);紫外检测波长:254nm,流速:1.0mL/min,进样量20μL,柱温:30℃,对红茂草中提取的精制黄酮类化合物(芦丁)进行HPLC检测,其含量均值为0.106%。3.以1mg/mL红茂草生物碱溶液与360μL1%钼酸钠-浓硫酸试剂在70℃水浴20min,生成浅蓝色物质,经紫外分光光度计扫描该物质得最大吸收峰为310nm,再用紫外吸收法测定红茂草胶囊中生物碱含量,检测生物碱含量均值在18.65~18.75%之间,最后通过用1mg/mL异紫堇碱标准品对此方法进行验证,得检测值0.493mg略小于实际值0.50mg,从而建立了一种检测红茂草胶囊中生物碱含量的新方法。4.利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对红茂草各成分中Cu、Zn、Fe、Mn、Co、Ni、Cr、Cd、As、K、Na、Ca、Mg、Li、Sr、Al、Pb、Se、Hg等19种微量金属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对结果运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红茂草中K、Ca、Mg、Al四种金属元素含量最高,对于单个成分中K元素含量的大小为:花>茎>根>叶>豆荚>全草>种子。采用CO2超临界法萃取红茂草中挥发油,得挥发油3.16g,出油率0.63%,对其进行GC-MS分析,得到红茂草挥发油总离子流色谱图,共检出201个色谱峰,采用计算机对各峰质谱图进行NIST02标准谱库检索,并根据质谱裂解规律进行核对,鉴定出46个化合物(相对含量在0.20%以上),其占挥发油总量的96.59%。利用普通硅胶柱色谱对红茂草生物碱进行提取、分离和纯化,并利用超导核磁共振等现代光谱和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最终确定为异紫堇碱、紫堇碱、原阿片碱和白屈菜碱。通过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差热-热重技术对红茂草中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芦丁)结构及稳定性进行了检测。5.以红茂草中主要生物碱异紫堇碱为指标,采用单因素水平筛选,按照L25(56)正交表进行正交实验设计,并用SPSS17.0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确定红茂草生物碱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65%、超声波作用时间20min、液料比15ml/g、回流时间2.5h、浸提液pH=8、浸泡时间4h,在此条件下红茂草提取液中生物碱含量为0.928%;以响应面实验设计法对红茂草生物碱提取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主要影响因素为:液料比15mL/g、超声时间35min、回流时间2.5h、乙醇浓度65%,在此条件下红茂草生物碱含量为0.933%,从而优选建立了红茂草生物碱正交设计和响应面法最佳提取工艺条件。运用真空冷冻干燥法提取红茂草生物碱,以HPLC检测红茂草中两种最主要生物碱(异紫堇碱和原阿片碱)的含量,结果表明,经真空冷冻干燥后,红茂草生物碱冻干率为44.26%,RSD为0.21%。HPLC检测所得的两种样品线性关系良好,异紫堇碱R2=0.9998,原阿片碱R2=0.9996,,此法专属性强,可为红茂草药物品质监测及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标准。6.通过对正交设计和响应面法优化提取的红茂草提取物、CO2超临界法萃取的红茂草挥发油等对羟自由基(·OH)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清除能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红茂草生物碱在25.0和1.8mg/mL时对·OH和O-2·清除效果显著,其清除率为58.70和49.26%,IC50为23.50和1.75mg/mL;当各样品溶液的浓度为0.45ug/mL时,其清除·OH的能力大小为:Vc>异紫堇碱>芦丁>红茂草提取液>挥发油;当各溶液的浓度达到0.50ug/mL时,其清除·O-2的能力大小为:Vc>芦丁>挥发油>异紫堇碱>红茂草提取液。7.以大肠埃希氏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和绿脓杆菌为实验供试菌,进行了细菌生长曲线测定、纸片法、MIC、MBC、IC50、大肠埃希氏杆菌膜通透性和形态测定、透射电镜超微观察等实验,结果表明,红茂草生物碱提取液对大肠埃希氏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和绿脓杆菌四种供试菌的MIC分别为:0.28、0.20、0.20和0.30g/mL,MBC分别为:0.26、0.10、0.10和0.28g/mL,IC50分别为:0.2162、0.1805、0.1805和0.2604g/mL。红茂草生物碱提取液作用于大肠埃希氏杆菌后,细胞通透性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提取液能使菌体形态改变,最终使菌体缢裂,其抑菌效果显著。利用玻碳电极支撑的磷脂双层膜(s-BLM)作为生物膜模型,以Fe(CN)3-/4-6为探针分子,利用循环伏安(CV)与扫描电化学显微镜(SECM)实验研究了红茂草中黄酮类化合物(芦丁)对磷脂双层膜电化学行为的影响,发现s-BLM与芦丁之间可发生比较强烈的相互作用,红茂草中黄酮类化合物(芦丁)对卵磷脂双层膜电化学行为存在一定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红茂草药材的生物活性及药物疗效机理提供了参考。8.将红茂草水溶性外用制剂作用于感染传染性化脓性皮肤炎的羊只,从治疗结果观察,红茂草对羊只的传染性化脓性皮肤炎有良好的疗效。将不同剂量红茂草生物碱提取物接种BALB/c小鼠,在不同时间段采集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和注射部位肌肉组织,经HE染色镜检,各种组织中未发现有明显的病理变化,表明红茂草生物碱提取物对小鼠作用比较安全,为红茂草临床用药提供了实验依据。通过上述一系列实验和研究,丰富和拓展了红茂草药物研究的内容,为甘肃省陇东南地区特色药用植物红茂草资源的进一步深层次开发和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和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棕色棉是一种纤维呈现天然棕色的彩色棉,由于其本身带有天然的颜色,在棉花纺织生产过程中,可以免去漂白、消毒、染色等过程,污染少、环保健康。但是,棕色棉与白色棉相比,品质
对传统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财务总监主管的信息化从一开始就算好了经济账.1970年出生的朱奇峰,2002年来到厦门船舶任职董事会秘书、财务总监,当时他主动要求主管信息化 The
分析语言与身份的关系,说明语言和身份是息息相关的,身份是在具体语言中建构的。从功能语言学、语用学以及话语分析三个方面探索语言对社会身份建构的重要性,并论证语言与社
NAC转录因子是植物中家族成员较多的转录因子之一,它的表达受发育时期和多种环境因素的诱导,并在植物生理、发育等过程中起到广泛的调控作用。大豆的NAC转录因子研究在近5年
基层党校作为培训基层党员的主要渠道,对提升党员的基本素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由于基层党校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因此需要加强创新力度,为培养
棉花是全世界重要的经济作物。随着纺织技术的革新,改良棉花纤维品质性状就显得极其重要。本研究目的在于筛选不同来源的纤维品质性状相关QTL或者在不同遗传背景中能共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