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学理和术用两个层面对新闻精品展开带有原创色彩的系统研究。“新闻精品”是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新事物,“新闻”和“精品”之间的关联性不强而使其成为一个“矛盾”概念。解决矛盾则产生第三种话语——此正是本命题之理论目标所在。其应用性目标则出于应对媒体低俗化之需。“低俗之风”在美国媒体由来已久,实为19世纪30年代后媒体转型之伴生物,至今而成痼疾。中国社会于今转型,新闻转型亦在其中,他人教训应引以为戒。应对之策有赖于新闻人文化上的“自觉”——媒体组织精品文化建设乃成一种良策。由是而引入西方的社会性建构和组织文化理论,经本土化改造后,前者为本命题奠基,其思想内涵尚且构成新闻精品理论的元素;后者则既属精品理论的一个成分,更为理论之实施搭建起运行框架。 理论建构需要起点,以时空关系为框架进行概念溯源和现实定位势在必行。以“新闻界的一般状况”为基点,以“新闻佳作”为新闻精品之“元形态”标本,进行历时性考察得知,“新闻精品”之发轫期可大致锁定于马克思为《纽约论坛报》撰稿之1852年至“普利策新闻奖”设立之1917年时段。期间、其后,举凡中外新闻人杰如邵飘萍、拉塞尔(William H. Russell,英)、里德(John Reed,美)者之力作当属“精品”之选。1979年后,中国先后设立的“全国好新闻”奖项和“中国新闻奖”为“新闻精品”概念之诞生营造了一个适宜的氛围。从90年代初开始,“新闻精品”字样开始出现在个别文献中。中宣部的“五个一工程”和人民日报社的“精品年”活动彰显了“新闻精品”的价值。1999年,刘海贵教授专文论述,“新闻精品”概念出现。作共时性考察可知,新闻精品以其“显度”、“深度”和“人文高度”卓立于报道之中,近则与获奖新闻作品相融,邻则与“五个一工程”精品呼应,在一个优劣互鉴的媒体文化和信息经济的格局中与焉共生。 本文以概念建构化解矛盾。在吸收前述成果的基础上,先对发展中的“新闻”和形成中的“精品”作定义梳理,后作逻辑推演,导出新的定义:“新闻精品是指内容精确、体式精炼、有精神张力的新闻作品”。新闻精品标准以学界的观点和政府的评奖标准为参照,设定为“一般新闻标准的超越”和“标准重构”两种并行不悖的尺度。 由概念而原理,是理论建构的基本取向。新闻精品原理的内容为:(一)新闻精品的成因,其内因出自记者的社会责任感与“成名的想象”;外因来自社会及媒体组织对“榜样”的认定和学界的“理想类型”建构。(二)新闻精品的基本动力来自于媒体文化与优性文化的互动。媒体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包含着“中性文化”、“优性文化”和“劣性文化”。媒体的文化“搅拌机”功能使其源源不断地炮制出各色文化产品。新闻精品仅属其中一种。(三)媒体组织文化是新闻精品生产的一种有效机制。“媒介即是媒介”,此言意在提醒社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