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撕裂的“母象”——伊萨克·巴别尔的复杂身份建构浅析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萨克·巴别尔(Isaac Babel)是前苏联著名的犹太作家,他的身份独特而又复杂,身份问题是困扰巴别尔一生的问题。本论文拟尝试从当代身份理论这一理论视角出发,探讨巴别尔复杂的民族文化身份及其在革命进程中的建构、流变和协商,并结合作家身份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巴别尔具有多重身份。他出身于犹太人家庭,接受犹太教育,对犹太人和犹太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是一名犹太人;他向往布尔什维克革命,在理念上认同布尔什维克,并以其实际行动加入到革命的潮流之中,他是一位“忠诚的布尔什维克”;他饱读诗书,追求思想自由,富有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忧患意识,他是一个优秀的俄国知识分子。 巴别尔的多重身份在革命进程中进行了淋漓尽致地演绎。他向往革命又害怕革命,拥护革命又抨击革命,把革命当作救世主又把革命看成洪水猛兽。这是巴别尔多重身份流变的体现,也是他多重身份认同和协商的结果。 巴别尔的作品彰显出极大的艺术魅力。在作家多重身份的影响下,作品具有文学与文献的双重功能,既突破了官方单一的宏大叙事,又提供了真实的历史画面:作品在活泼多变的叙述语气中塑造了活生生的“人”,弹出了一曲颂歌与悲歌的双重奏;作家在对文明与野性的困感之中,文学作品在美学上达到了一种令人惊悚的审美效果。
其他文献
《聊斋志异》是中国文学史上备受瞩目的不朽名著,作为特定时代的一部杰出代表怍,《聊斋志异》中的故事除了寄托着蒲松龄个人的悲喜和理想,更承载了情感、婚姻、社会、政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