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在我国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中居第一位。手术并辅以术后放化疗是治疗宫颈癌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有部分患者存在与临床期别和手术方式有关的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等问题。因此对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妇科2008年8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收治470例经组织病理确诊为宫颈浸润癌并行经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研究,在此基础上重点对手术治疗后并发症及死亡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方法:收集2008年8月1日~2010年12月31日入住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妇科的所有经组织病理确诊为宫颈浸润癌并经手术治疗的患者470例,详细查阅其病例资料,并密切随访,随访截止日期为2011年12月31日,整理所得患者完整临床资料,制作Excel数据库。本组470例病例共包括宫颈鳞状细胞癌417例,腺癌26例,腺棘细胞癌18例,透明细胞癌及其他少见类型共9例。按照宫颈癌临床分期(FIGO,2009年)对所有患者重新给予临床分期后,Ⅰa期患者共49例,Ⅰb1期患者共149例,Ⅰb2期患者共119例,Ⅱa1期患者共87例,Ⅱa2期患者共42例,Ⅱb期患者共24例。将Ⅰa期、Ⅰb1期和Ⅱa1期归为早期组,将Ⅰb2期、Ⅱa2期归为局部晚期组,将Ⅱb期归为晚期组,在对上述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的同时,重点分析患者手术并发症、术后病理高危因素及术后死亡情况。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单因素分析率的比较使用卡方检验,认为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组研究共有67例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输尿管损伤3例,其中2例为早期,1例为局部晚期;2例发生于Ⅱ型子宫切除术后,1例发生于Ⅲ型子宫切除术后。肠梗阻4例,1例为早期,2例为局部晚期,1例为晚期;4例均发生于Ⅱ型子宫切除术后。淋巴囊肿34例,18例为早期,13例为局部晚期,3例为晚期;24例发生于Ⅱ型子宫切除术后,9例发生于Ⅲ型子宫切除术后,1例发生于术后追加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后。膀胱功能障碍31例,18例为早期,12例为局部晚期,1例为晚期;1例发生于Ⅰ型子宫切除术后,15例发生于Ⅱ型子宫切除术后,15例发生于Ⅲ型子宫切除术后。早期、局部晚期与晚期患者在输尿管损伤、肠梗阻、淋巴囊肿、膀胱功能障碍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有逐渐增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型子宫切除术较Ⅱ型子宫切除术后膀胱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输尿管损伤、肠梗阻、淋巴囊肿等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宫颈癌患者术后存在阴道残端阳性、淋巴结转移、宫旁浸润等病理高危因素者共115例,其中Ⅰa期3例,Ⅰb1期24例,Ⅰb2期34例,Ⅱa1期30例,Ⅱa2期13例,Ⅱb期11例,局部晚期与晚期患者中存在高危因素的比例均高于早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晚期患者与晚期患者存在高危因素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随访期间共有16例患者死亡,其中Ⅰa期1例,Ⅰb1期3例,Ⅰb2期3例,Ⅱa1期4例,Ⅱa2期1例,Ⅱb期4例。死亡患者中存在病理高危因素者8例,术后行规范化辅助治疗者2例,未行规范化辅助治疗者6例;无病理高危因素者8例,分别为Ⅰa期1例,Ⅰb1期1例,Ⅰb2期3例,Ⅱa1期2例,Ⅱa2期1例,其中6例有病理中危因素。晚期患者较早期与局部晚期患者死亡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晚期与早期患者在死亡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高危因素、术后规范化辅助治疗对术后死亡率影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早期、局部晚期和晚期宫颈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增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方式对术后膀胱功能障碍的发生有显著影响,但对输尿管损伤、肠梗阻、淋巴囊肿等的发生无明显影响。2局部晚期、晚期宫颈癌患者较早期患者存在更多的病理高危因素,而局部晚期与晚期宫颈癌患者之间病理高危因素无显著差异。3宫颈癌晚期患者较早期与局部晚期患者术后死亡率明显增高,同样的,存在病理高危因素患者死亡率明显增高,而且对存在病理高危因素的术后患者是否行规范化辅助治疗对预后有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