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百年来,伶人的地位在封建文人眼里大多是至微至贱的。关于伶人生平的史料,文献记载本就不多,即或有所涉及也是零星浮泛,毫不掩饰对伶人的歧视和轻蔑。清末民初,随着报业的发达,有关伶人活动的报道逐渐增加,其中有不少内容涉及伶人公益活动。因此,论文通过系统地搜集、整理、归类清末民初各类报纸对伶人活动的报道,并以此为契机,对伶人公益事业进行爬梳剔抉,以期还原清末民初伶人公益事业的原貌。随着时间的推移,伶人公益事业的组织机构经历了梨园会馆、精忠庙、正乐育化会、伶界联合会等不同的阶段。伶人公益演出的主要方式有搭桌戏、义务戏两种形式。前者主要是为了救助伶界同行而进行的演出,后者则指一种常态化的慈善公益形式。其中义务戏吸引了公众对于慈善公益事业的关注与参与,因而很多组织在举办慈善公益活动时,也采用了义务戏这一形式,从而为近代中国的公益事业提供了一种特殊的筹赈方式。公众对伶人公益活动的了解和关注,得益于以《申报》为代表的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达。作为当时的主流媒体,各类报刊对于伶人公益事业的传播和影响是不能忽视的。随着近现代报刊业的发展,公共舆论空间渐次打开,副刊、小报、杂志等媒体对戏曲界的影响亦是有增无减。通过各类报业对伶人公益事业的追踪报道,公众得以了解伶人公益事业的目的、发起人、具体戏目、赈灾筹资数额、分配措施等细目,从而改变了公众对伶人的社会印象,使得公益意识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