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临近,北京在建的奥运场馆,基本上都于今年竣工并投入试运行。在世界上,奥运场馆赛后的运营是一大课题。在许多奥运承办城市,奥运会之后,那些高投资的体育场馆都风光不再,由于种种原因,经营陷入窘境,前期无法收回的巨额投资,和后期不断追加的养护维修成本,都成为主办国无法摆脱的沉重负担。不只奥运场馆,在我国,体育场馆的兴建也已经进入了一个习惯模式:只求规模最庞大、设计最先进、功能最全面、配置最豪华、施工最迅速。几乎没有人来充分的考虑其后续如何发展,来冷静地从经济学的角度,在整个体育场馆生命周期长度内,来衡量资源、资金的投入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回报之间的关系。在“一次性投资”、“一次性使用”之后,由于其功能被严格限制在国际,全国性的大型赛事,缺乏日常的使用功能,这些雄伟辉宏的场馆,成为了孤独寂寞的“城市名片”,从此被束之高阁,而且其高昂的后期维修费用也形成了资金黑洞,给财政和广大公民带来的了沉重的负担。
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一国际、国内普遍现象的分析,按照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规律,按时间上的逻辑,对赛前的场馆建设融资,赛中和赛后的场馆运营,以及运营不善后的产业重组,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多元化筹划和发展的建议。尤其是对已经形成的大型亏损资产,要坚决的引用退出机制,借用现代产权制度的相关理论进行重组。力图为今后避免、解决类似问题,提供理论上的帮助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