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小说的时间美学研究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uty85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个富有个性的作家,汪曾祺营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文学世界,于他来说这是精神上的一方净土,于读者,这亦是世外桃源般的心灵栖息地。他用最经济的文学体裁——“短篇小说”,来描摹市井百姓生活中的精彩片刻。汪曾祺坦言:“我不太善于讲故事也不喜欢太像小说的小说,即故事性很强的小说。故事性太强了,我觉得就不太真实。”所以他的作品是对生活现象的印象式描绘,是主体对某种情景的瞬间感受,是作者对某种情感的抒发。这些小说更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讲述他的一次次的人生体验,细腻却不乏味,散漫却不冗长。汪曾祺小说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创造模式,在艺术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创造出散文化的抒情小说,形成了他独特的美学风格。本文主要由绪论及三个章节组成。绪论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归纳梳理学界对汪曾祺小说以往的研究成果以及对汪曾祺小说中的“时间”的研究现状,然后对“时间”在哲学与文学中的定义进行概括与梳理,并对“时间美学”这一概念进行界定,最后将“时间美学”在中国古典美学思想、西方美学思想中的表现加以概述,为探讨汪曾祺小说中的“时间美学”作对比的参照。第一章针对汪曾祺小说中出现的三种“时间”的存在形式,分别从小说中的回忆性题材、成长主题及对新生、死亡的思考带来的时间体验分析作家生存的外在图景,从生命存在的角度探索诗人对生存的反思、突破生命局限的行动。第二章通过分析汪曾祺小说中“以农事为中心的时间标志”、“物理时间内化为心理时间”以及“留白与停顿”三种时间的艺术表现方式来探讨时间意象对汪曾祺小说审美特征的形成产生的影响。首先,节气节令、植物生长成熟的时间这种以农事为中心建立的时间表现方式,是汪曾祺小说中最常见的记时标志。这样的具有整体性的时间标志是民间世俗生活的一种象征,与大自然息息相关,代表着一种属于人的本质存在的状态。其次,汪曾祺的《复仇》、《待车》、《邂逅》等早期创作的小说将纯粹的心理活动作为艺术创作的全部内容,这类小说中的过去、未来、现在的场景和思维的塑造打破了线性的时间规律,错乱交织,融为一体,极精辟的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在他的这一类小说中,时间不再是游离于生命之外的时间刻度,物理时间在此类作品中消隐,这里的时间是与生命融为一体的主观感受。受西方现代派的影响,汪曾祺创作的大量的意识流小说以心理情绪流动为线索,将物理时间内化为心理时间,构成了时间的模糊性。最后,从创作本身来讲,留白与停顿在任何叙事性文本中都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文学作品无法不做取舍的叙述。留白和停顿在此成为艺术上重要的修辞技巧和方法,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功能。第三章试以“时间”为切入点,从存在主义出发,探索作品中呈现的时间对构成小说的审美特征的作用。汪曾祺散文化小说的创作,反映了作者立足民间、立足生活的文化立场,显示了作者平和淡定、旷达乐观的生命情怀。散漫化的结构、意象化的人物、本体性的语言,一方面共同形成了汪曾祺小说的独特的美学风格,另一方面也印证了作家的文化立场和审美追求。战争、都市等所代表的是生存处境给个体带来的感受,作家对自身生命存在的思索也是其小说中重要的哲思来源,这直接折射出作者对时代的感悟和体认,也影响着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对时间要素的处理方式。本文从时间美学这一角度切入对汪曾祺小说的研究,不仅仅将其局限于文本中的时间呈现方式研究,并将生命体验与作品中的时间意象等相结合,将汪曾祺小说的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相结合,研究更为具体的还原作家对生活和生命的体认。将时间意象分析与作品的审美特征相联系,阐释这样的时间存在形式和艺术表现方式对汪曾祺小说审美特征的形成产生怎样的影响。
其他文献
<正>目的研究定性测定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能否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早期诊断;同时检测cTnI,比较两种标志物在ACS中的诊断效能。方法序贯选择51例ACS患者,
会议
介绍了高分子聚合物聚酰亚胺(PI)的合成方法,PI的共混改性、填充改性处理方法及两种改性方法对PI树脂性能指标的影响;综述了近年来PI树脂在金刚石磨具领域应用的国内外研究现
热锻模工艺是锻压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发达国家的模锻件占锻件总量的70%。而热锻模所使用的润滑剂是影响锻件质量、成本及生产效率的关键技术之一[1-4]。石墨系润滑剂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