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旱是制约我国及世界上农业发展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干旱的频繁发生及其给农业造成的巨大损失引起了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因此探索一些可行的方法监测旱情,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对策,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在很高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上获取地表光谱信息进行干旱监测,这使得遥感监测干旱成为目前干旱监测研究的重点。但是现有的遥感监测并没有对干旱监测模型在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期内的适应性进行分析,因此影响了旱情监测精度。为了提高遥感监测干旱的精度,有必要在研究区域的特定时期内对干旱监测指数的适应性进行分析,以满足更准确的旱情监测的需要。本文在系统地分析当前国内外干旱遥感监测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以重庆市为研究区域,基于2005、2006年实测土壤含水量数据和NASA网站上提供的1999-2007年的MODIS产品数据,针对重庆市夏伏旱期干旱的实际情况,选择植被状态指数法(VCI)、温度植被旱情指数法(TVDI)和植被供水指数法(VSWI),结合实测土壤相对含水量数据,生成研究区域夏伏旱期土壤相对含水量空间分布图,并对比分析以上三种干旱监测模型在本研究区域夏伏旱时期干旱监测的适应性,在此基础上定量地分析了2006年重庆市特大干旱发生的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情况。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利用植被状态指数法(VCI)、温度植被旱情指数法(TVDI)和植被供水指数法(VSWI)反演研究区域2005、2006年夏伏旱期的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布图,分析了上述三种干旱监测指数对旱情的反映情况。结果表明,三个指数的反演结果在旱情变化趋势上与实际情况相吻合。其中VSWI和VCI的反演结果在空间分布上的一致性比较高,而TVDI的反演结果存在相对差异。(2)利用实测土壤相对含水量数据,对干旱监测模型反演的土壤相对含水量进行验证,并讨论各种干旱监测模型在本研究区域的适应性。结果表明,三种干旱监测模型反演的结果与实测值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虽然在不同的干旱年际,不同指数对土壤含水量反演的适应性不尽相同,但是在整体上看植被供水指数法(VSWI)是研究区域在夏伏期最适应的干旱监测模型,而温度植被旱情指数(TVDI)和植被状态指数(VCI)在不同的年际,对研究区域干旱监测的适应性不尽相同。(3)基于最适应研究区域2006年特大干旱的干旱监测方法VSWI进行旱情监测的结果,统计分析了研究区域各区县的旱情等级情况。结果表明,干旱分为三个阶段,其中旱情发生初期(6月26日-7月11日)有6.27%和1.21%面积的区域分别处于轻旱和中旱状况,没有重旱的情形;干旱中期(8月13日-8月28日)轻旱、中旱和重旱的比例分别为44.80%、13.65%和26.79%:干旱解除期(8月29日-9月13日)83.07%的土壤含水量恢复了正常,仅有15.34%处于轻旱,0.88%处于中旱,0.10%处于重旱。空间分布上,在干旱发生的初期,东南部受旱最严重,有20%的区域面积受旱;到干旱中期,旱情向西部发展,西北部受旱最严重,受旱面积高达98%,其次是西南部,其受旱面积达95%;在旱情解除期,东南部和东北部恢复得最快。(4)根据重庆市土地利用现状图,统计分析了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干旱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现状受干旱影响的变化程度不同。水田受干旱影响变化最大,在旱情初期水田的湿润比例高达到32.12%;旱情中期水田重旱比例最高,达到42.48%:旱情解除后,仍有0.18%面积的水田处于重旱的情况:其次是旱地和其他用地;受干旱影响最小的是林地和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