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音现象是汉语的一个显著特征,在汉语的口语理解中,并不存在音形的一一对应关系,而依然能听懂他人所表达的意思。大部分学者都认为这是语境的作用,因此大量研究都是考察语境及其相关信息的。而认为语境需要在独立辨认关键词后才能形成,相对于词的作用,语境是第二位的。对单音词的辨认是一个歧义部分消解的中间过程。因此本文侧重考察了汉语单音节词(单字)的听觉识别。现有的同音词汇通达模型还存在一些主要的争论,其中独立表征模型是认为同音词是各自独立表征,各自激活,分享表征模型认为同音词共享同一个语音表征,共同激活,而李小建等人的的研究结果既不支持独立表征模型也不支持分享表征模型,而认为同音字通达存在以族内高频词为中心的中心趋势。同时总结前人的脑成像研究发现,已有的研究发现了汉语的视觉词频效应,也有部分关于听觉词汇通达的研究,但还没有听觉词频效应的研究与同音字的脑成像研究。于是设计了包含两个不同任务的脑成像实验来考察听觉识别汉语同音字的频率效应。首先通过音字同音匹配任务来考察听觉同音词汇通达高低频组字的大脑激活,再用视觉词汇判断任务得到视觉的词频效应,将其作为基线在分析中减去。实验结果发现音字匹配任务激活了一个包括额叶,项叶,颞叶,枕叶,小脑,皮层下组织等区域组成的神经网络。高低频字表现出显著地同音字族内词频效应。而与视觉任务对应的比较相比时并没有发现很多重复的部分,这应该是两个任务本身的不同造成的。在比较结果中,高频组字比低频组字更多地激活了左内侧额叶,额上回,额中回,右额下回,双侧中央前回,双侧扣带回,左顶下小叶,右楔前叶,中央后回,丘脑,双侧海马旁回和小脑。这些反映了高频组字的自动加工机制。低频组字比高频组字更多激活了颞上回前部和梭状回,这反映了在加工低频组字时需要更多对汉字的识别直至通达到语义的过程。推测这是同音字表征高频组字中心趋势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