锰离子掺杂农用转光材料的研究

来源 :华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ith6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由于农业资源过度开发、地下水超采以及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日益显著,农业上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优化发展现有耕地,提高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对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转光材料在农业生产的应用领域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掺入转光材料的转光农膜可以显著提高太阳光的利用率,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此外,在植物工厂照明中,可以利用转光材料设计根据植物生长需要的LED植物生长灯。因此,开发更加高效、造价低廉、光谱匹配性好的转光材料来实现高效光学农业至关重要。铝酸盐荧光粉具有合成方法简单、材料来源广泛、成本较低、化学稳定性及热稳定性较好等优点,特别是锰离子掺杂铝酸盐荧光粉一直是发光材料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其在农业应用上具有广阔的前景。本论文将围绕获取性能优异农用转光材料的研究目标,主要研究以锰离子作为激活剂,铝酸盐为基质的农用无机转光材料。通过调控工艺条件、基质改性、共掺离子等方式,获取合成方法简单、性质稳定、光谱匹配性好、成本低的适用于现代生态高值农业的农用无机转光材料。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Sr2MgAl22O36:Mn4+,该转光材料的激发吸收波长位于250 nm到500 nm,能产生发射峰值在659 nm红色发光,与光合作用的叶绿素吸收光谱匹配。通过氯化铵、硼酸助熔剂及基质改性的方法来提高Sr2MgAl22O36:Mn4+发光性能,其中添加2.0 wt.%硼酸助熔剂的效果最为明显,能够获得形貌、大小均一的红色荧光粉。(2)在CaAl12O19:Mn4+转光材料中,以正硅酸乙酯为硅源进行二氧化硅包覆后可以明显提高荧光粉的应用特性,如光抗光漂白性及热稳定性。共掺Y-Mg后的CaAl12O19:Mn4+荧光粉可以获得红光/远红光比例可调的转光性能,可以匹配植物的光敏色素吸收光谱,在植物生长信号灯上有一定应用前景。(3)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CaYAlO4:Mn4+转光材料,对其制备和性能表征做了一些初步研究。在1450oC以上可以获得纯相样品,Mn4+离子的发射是位于710 nm的深红色光,该荧光粉在紫外和蓝光两个区域有强烈的吸收。通过改变温度、锰离子掺杂浓度或共掺离子都可以提高该荧光粉在蓝光区域的激发吸收。
其他文献
森林资源是林业经营管理的基础。随着计算机、互联网和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林业与3S技术的结合越来越密切,各级林业部门对森林资源信息提取和科学管理的需求也日益增高,为实
近两年国内文博类电视节目接连走红,在全社会引发文物热和博物馆热。本文分析了国内文博类电视节目的发展历程,结合《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上新了·故宫》这三档具
目的: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预后差异较大,1/3患者可自发缓解,1/3患者即使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最终会在10-15年内进入终末期肾脏疾病(End-stag
目的建立实验秃毛大鼠模型,研究重组人角质细胞生长因子-2(recombinant human keratinocyte growth factor-2,rhKGF-2)对实验秃毛大鼠的毛发再生作用。方法对大鼠背部以脱毛
目的:了解家长对初中女生接种HPV疫苗的认知水平及决策意向,并探查其影响因素,为实施针对性的干预方案提供建议及科学依据。方法:1.第一阶段:编制《HPV疫苗接种意向调查问卷
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是由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强毒株感染引起禽类、水禽以及野生禽类的一种重要传染病,也是我国畜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及《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中重点防控的五大一类动物疫病之一。目前已知NDV HN与F蛋白决定病毒毒力,NP、P、L及M蛋白也在病毒感染进程中发挥作用,此外NDV感
2005年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推出非金融企业短期融资券,开启了我国非金融企业标准化直接债务融资高速发展的通道,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债券市场规模已经超过9万亿美元,位列全
目的 :集中探讨采用无张力平片修补术较常规加强缝合术在对老年患者腹壁巨大切口疝手术过程中的疗效对比。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4月因疝气于我院普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的
目的:探究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Urinary 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uNGAL)、胱抑素C(Urinary Cystatin C,uCys C)在早产儿急性肾损伤(Acut
随着工程技术迅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入融合,故有的生产模式与生产形态不断更新与变革,对当代工程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近年来,我国在高等教育方面提出了“新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