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及目的 鼻及咽部为结外淋巴瘤常见的发生部位,仅次于胃肠道。我国的结外淋巴瘤以鼻及咽部非霍奇金淋巴瘤多见,尤其以鼻NK/T细胞淋巴瘤为甚。鼻NK/T细胞淋巴瘤是发生于鼻及面部中线的进行性破坏性损害的疾病,以往曾命名为坏死性肉芽肿、恶性肉芽肿、中线恶性网织细胞增生症(MMR)、多形性网织细胞增生症(PMR)及致死性中线肉芽肿(LMG)等。1994年10月在香港召开的鼻及淋巴结外血管中心性淋巴瘤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Jaffe等首次命名鼻NK/T细胞淋巴瘤,WHO淋巴造血组织肿瘤新分类中正式列出了NK/T细胞淋巴瘤。该肿瘤在亚洲及南美洲地区发病率较高,而在西欧和北美地区则很少见到,目前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 Epstein-Barr病毒(EBV)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中的线性双链DNAγ疱疹病毒,感染人体后,可引起多种改变。自1964年Epstein MA在Burkitt淋巴瘤细胞系中首先发现Epstein-Barr病毒(EBV)以来,已证明其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原体,并在鼻咽癌、霍奇金氏病(HD)、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HL)、免疫抑制个体的淋巴增生性疾病等组织中先后检测出EB病毒,并认为这些疾病的发生与EB病毒有关。近来一些研究资料显示,EB病毒与鼻及咽部NK/T细胞淋巴瘤有一定相关性。 p53基因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一种肿瘤抑制基因,它位于染色体17p13,分为野生型和突变型两种。野生型p53参与了DNA损伤修复、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凋亡及抑制血管生成等过程。p53基因的突变使上述功能丧失,从而导致肿瘤的形成。p53基因的缺失或突变被认为与人类50%~60%的肿瘤有关。β-连环素(β-catenin)是一种多功能细胞浆内的可溶性蛋白,它是承担Wnt信号向细胞内传递致使细胞增殖的中间分子,在肿瘤发生及发展上起重要作用;同时它作为细胞间粘附结构上皮钙粘素-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