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针刺联合耳背刺络治疗心脾两虚型非器质性失眠症的临床疗效研究的有效性,为本症的治疗探索一种疗效可靠、操作简便、经济安全的针灸治疗方法,以提高临床疗效。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心脾两虚型非器质性失眠症患者66例,遵循随机对照原则,采用简单随机法将患者分为针刺联合耳背刺络组(治疗组)与单纯针刺组(对照组),每组各33例,因脱落病例2例,实际有效病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采用目前常用的辩证取穴针刺治疗处方即神门、内关、百会、安眠、心俞、脾俞、三阴交(处方出自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第七版心脾两虚型失眠的针刺处方),联合耳背刺络为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与治疗组相同的针刺处方为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隔日治疗1次,一周3次,共治疗一个月;之后,两组患者均每周治疗1次,一月4次,共治疗两个月。观察方法:1.量表评估:治疗前、治疗一个月后、治疗三个月后分别对患者行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心脾两虚证证候量表(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治疗前及治疗三个月后均行生存质量量表(SF-36)评分。2.临床疗效评估:治疗一个月后、治疗三个月后均行临床疗效评价。研究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PSQI评分、中医证候量表评分、SF-36评分方面无差异性(P>0.05),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具可比性;2.治疗一个月后与治疗前、治疗三个月后与治疗一个月后比较,两组PSQI总评分、中医证候量表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一个月后、治疗三个月后比较,治疗组PSQI,总评分、中医证候量表评分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三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SF-36量表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精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8个领域评分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三个月后,治疗组在SF-36量表RP、VT、SF三个方面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一个月后,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三个月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愈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耳背刺络与单纯针刺治疗心脾两虚型非器质性失眠症均有疗效,且两组治疗三个月后改善睡眠质量、中医证候均优于治疗一个月后;治疗一个月后及治疗三个月后,针刺联合耳背刺络在改善睡眠质量、中医证候方面均优于单纯针剌,治疗三个月后提高生存质量及临床疗效均优于单纯针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