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丹两国育肥猪群沙门氏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与控制体系研究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terti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采用动物疫病生态学调查方法,以猪场的生产管理措施与疫病的关系为主线,确定引起育肥猪群沙门氏菌感染的主要环境因素,对丹麦和中国的6种生产模式66个猪场育肥猪群感染沙门氏菌的危险因素进行了量化,建立了猪群沙门氏菌环境危险因素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我国猪群沙门氏菌感染的控制对策。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1.猪群沙门氏菌感染有关的环境危险因素的确定。在查阅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可能引起猪群沙门氏菌感染的各种环境因素与沙门氏菌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确定了18个和沙门氏菌有关的环境危险因素,将其分成五个主题,即猪舍条件、卫生状况、健康状况、管理水平和饲料状况。 2.育肥猪群沙门氏菌感染的环境危险因素的量化。确定猪场五个主题的得分范围分别为1-4分:1分=没有危险(某主题中没有危险因素存在);2分=较低危险(某主题中有1个危险因素存在):3分=中筲危险(某土题中有2个危险因素存在);4分=较高危险(某主题中有3个或更多危险因素存住)。其中关于健康状况,因最多有2个危险因素存在,故最高的综合得分是3分。 3.猪的生产类型对猪群沙门氏菌感染危险性的影响。对丹麦的3种类型的36个猪场(有机猪场、常规户外猪场和室内猪场)和中国的3种类型30个猪场(农村散养猪、100-3000头规模的小猪场、30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的危险因素进行了调查,并根据量化结果计算出综合得分。丹麦3种类型猪场的统计结果表明,有机、户外和室内猪场的危险因素的综合得分和各个主题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看来,丹麦猪场生产类型对猪群沙门氏菌感染影响不大,主要应通过管理策略来降低沙门氏菌感染的危险。中国3种类型猪场的统计结果为,散养猪和规模猪场5个主题的综合得分差异极显著(P<0.01),表明在中国猪的生产类型对猪群沙门氏菌感染影响大(P<0.05)。其危险性大小依次为:散养猪、小猪场、规模猪场。 4.对丹麦猪场出栏猪在猪场和屠宰场进行直肠内容物的细菌学检测,并对这些猪在屠宰线上的肉样用ELISA方法进行沙门氏菌抗体检测。对4707份检测样品统计结果表明,有机猪场的出栏猪在猪场和屠宰场的直肠内容物沙门氏菌阳性率分别为0.18%,1.76%;户外猪场的阳性率分别为0.18%,1.20%;室内猪场的阳性率分别为2.62%,4.01%;由此可见,运输是引起带菌猪大量排出沙门氏菌的重要危险因素。此外,有机猪场、户外猪场和室内猪场出栏猪的肉样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7.64%、16.56%和11.16%,即有机、户外饲养的出栏猪对沙门氏菌具有更强的抵抗力。 5.对中国3种生产类型猪场的饲料、饮水和猪舍环境粪样的90份样品进行了沙门氏菌检测,结果为:在散养猪的饲料、饮水、环境粪样中共检测到9份沙门氏菌阳性样品,在小猪场检测出1份沙门氏菌阳性粪样,在规模猪场没有检出沙门氏菌。 6.构建了猪群沙门氏菌危险因素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依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综合指数得出中丹两国6种生产方式的环境沙门氏菌危险从高到低的顺序是:丹麦户外猪场、丹麦室内猪场、丹麦有机猪场、中国小猪场、中国散养猪和中国规模猪场。 7.根据中国育肥猪群环境危险因素调查、分析及检测结果,及与丹麦猪群的生产对比有针对性的分别提出了我国农村散养猪、小猪场和规模猪场、及屠宰环节的沙门氏菌感染的控制对策。
其他文献
背景: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是引起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宿主免疫系统在HCV病毒的感染及清除中起到重要作用,正确的抗原呈递能够诱导有效的
鲮(Cirrhinusmolitorella),俗称土鲮、鲮公,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野鲮亚科(Labeoninae),是我国南方特有种,两广地区四大家鱼(鳙、草、鲢、鲮)之一。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