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是化学课程的中观形式,它全面反映了化学课程的目标、内容以及化学课程实施和评价等问题。1923年我国第一个中学化学课程标准诞生以来,化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至今已走过了80年的历史。随着化学学科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教育学特别是课程理论的深入研究,化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也在不断的演变之中。化学标准(教学大纲)的历史,反映了我国化学教育改革的历史。 本文把化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来讨论:1949年以前、1949年到2000年、2000年以后,分别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对化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进行了比较。前两个阶段主要从内部进行比较,说明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演变特点:在1949年以前,化学课程标准关注更多的是课程问题,表现在课程形式的多样化(分科的化学和综合理科),课程内容的不断更新和课程管理政策的开放性(化学选修课和必修课);1949年后,教学大纲主要关注的是教学问题,表现在对教学过程的规范及对教学的指导上,而课程形式比较单一,课程内容变动较少。第三个阶段与第二阶段进行比较,即把新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进行比较,阐明当前化学课程改革的方向,新化学课标准在行为性目标取向上引入了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构建了一个更加合理的课程目标体系,课程内容的表述形式更加科学,并且开始重视课程实施和评价。 文章最后一部分分析了影响化学课程发展的几个内在基本关系:分科的化学与综合理科之间的关系,选修的化学与必修的化学之间的关系,化学基础理论与元素化合物之间的关系,化学理论与化学实验之间的关系。并讨论化学课程发展中的几个问题:化学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化学“双基”问题,以及化学教育人才观的演变问题。最后提出了化学课程改革的方向:课程目标的科学化;化学课程形式的多样化;课程内容的社会化和生活化;课程实施将进一步受到重视;课程评价着眼于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