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和目的:血管内皮的功能不良(Endothelial Dysfunction)是颅内动脉瘤(cerebral aneurysm, CA)形成的始动因素之一。现有研究已证实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s)可参与出生后血管再生和内皮损伤后的修复过程。我们据此推断,循环血EPCs数量降低及功能障碍导致的动脉内膜损伤后修复不良是CA形成的关键环节。我们设想: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 EPO)能动员EPCs并抑制CA的生成和发展。我们使用大鼠CA模型验证我们的假说。方法:使用7周龄SD大鼠制作Hashimoto CA模型,随机分组,每组20只。实验组1大鼠手术诱导CA,术后喂食高盐鼠粮(含NaCl 8%)1个月。实验组2大鼠处理方法同实验组1,此外术后隔天皮下注射EPO (200u/kg)。实验组1、2于术后1月末处死。实验组3手术诱导CA,术后喂食高盐鼠粮(含NaC18%)1个月,于第2及第3月喂食普通鼠粮。实验组4处理方法同实验组3,此外于第2及第3月隔日皮下注射EPO (200u/kg)。实验组3、4于术后3月末处死。实验组5为正常对照大鼠。在1月末及3月末两个时间点使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循环血EPCs数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 factor, VEGF)水平。Real-Time PCR技术检测大鼠Willis环动脉瘤相关基因表达情况,包括: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eNOS),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 MMP-2)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并分别于1月末和3月末分别测量各组CA大小、内弹力层(internal elastic lamina, IEL)完整性以及动脉瘤中膜厚度。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大鼠相比,诱导CA能显著降低大鼠循环血EPCs数量。EPO干预能显著提高CA大鼠的循环EPCs数量及血清VEGF水平。更为重要的是,EPO干预显著抑制了大鼠CA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与此同时,EPO还能显著降低大鼠颅内血管组织iNOS, MMP-2及MMP-9这类血管损伤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同时还能显著提高血管eNOS mRNA表达水平。结果提示循环血EPCs数量与CA发生发展过程有密切关系。结论:我们的研究发现循环血EPCs数量与血管修复相关因子的基因表达水平以及CA的生成和发展之间有密切的联系。结扎大鼠双侧肾动脉后支以及左侧颈总动脉导致的高血压以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在大脑前动脉/嗅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olfactory artery, ACA/OA)分叉处造成血管壁损伤。高血压同时导致循环EPCs数目的降低从而减缓血管壁的修复过程。EPO动员EPCs并促进其归巢于血管损伤部位。我们的实验证明EPCs参与CA的生成与发展过程。同时EPO是一个有前景的针对CA的药物干预措施。循环血EPCs可能成为CA预防与治疗的一个新靶点,为CA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创新性:本研究首次报道了CA诱导能显著降低大鼠循环血EPCs的数量。EPO动员EPCs,同时显著抑制大鼠CA的生成与发展。本实验探讨循环血EPCs在CA形成与发展中的潜在作用,提出了CA形成与发展的新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