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旗舰项目,处于“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交汇处,不仅能为中国和巴基斯坦深化经贸合作、开辟能源新通道、促进经济增长带来重要影响,还可为周边国家或地区带来积极的社会和经济效应。中巴经济走廊自2015年全面启动,现已进入早期收获阶段,在缓解巴国能源短缺、增加巴国就业、促进中巴互联互通等方面已初见成效。在此背景下,中巴经济走廊是否有效促进了双边贸易?两国贸易结构发生了何种转变?实际贸易效率是多少?制约双边贸易进一步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如何高效推进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充分释放两国贸易潜力?这些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在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背景下,分别从瓜达尔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能源合作、产业合作四个方面整理了目前走廊“1+4”布局建设的重要进展和早期收获;其次选取2006-2018年的中巴双边贸易数据,分析了中巴贸易的总量、差额和增长率情况,随后采用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第四次修订标准(SITC Rev.4),对中巴双边贸易的产品结构进行了详细分析和对比,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劳伦斯指数(Lawrence Index)、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和产业内贸易指数(IIT)对中巴货物贸易的结构变化以及竞争性和互补性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在实证分析部分,本文选取包括巴基斯坦在内的2018年中国出口贸易和进出口贸易总额前40位的国家(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包含了中巴经济走廊沿线的大部分国家),搜集各国面板数据,建立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和非效率模型,分析中国与巴基斯坦的贸易效率、潜力和主要影响因素。基于上述思路,本文研究结论如下:两国贸易总额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中实现了迅速增长,但其仅促进了中国的出口,巴国的出口不仅没有增长,近年来反而呈现下降趋势;两国的贸易总规模并不大,并未达到理想水平;巴方长期处于逆差状态,且逆差越来越大,双方贸易地位不对等的问题仍未解决。总体上,中巴两国的贸易互补性强于竞争性,其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尤其是SITC6(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和SITC8(杂项制品)上的竞争性较强,但这种竞争性随着中国的产业转型升级和两国在中巴经济走廊框架下的深化产业合作,势必出现弱化的趋势,并将在长期中转化为互补性;两国在初级产品如SITC0(食品及活动物)、SITC4(动植物油脂及蜡)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如SITC7(机械及运输设备)类产品上互补性较强。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分析结果表明,GDP、共同边界和共同语言对于中国与包括巴基斯坦在内的贸易国之间的出口贸易和总贸易均有促进作用,而人口、距离则对出口贸易和总贸易具有抑制作用;非效率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对巴基斯坦的直接投资、巴基斯坦的物流绩效指数、港口基础设施指数、海关负担手续指数、经济自由度指数、签署FTA和“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均对出口贸易和总贸易效率具有促进作用,巴基斯坦的国家政治风险对于贸易效率具抑制作用。中国对巴国的出口贸易和总贸易效率都呈现逐年略微下降趋势,其中出口效率在0.2-0.4之间,处于40个出国口中第10位,排名相对靠前;总贸易效率值在0.21左右,排在第33位,相对靠后。出口和总贸易的效率数值都较小,属于贸易潜力巨大型,且贸易潜力逐年上升,这说明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还未完全释放中巴之间的贸易潜力,两国未来的贸易合作还有很大的扩展空间。最后,根据目前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现状以及中巴贸易面临的问题和实证分析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以强化两国贸易合作,同时加快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进程:第一,完善中巴交通运输网络,降低运输成本;第二,扩大对巴投资,推动巴基斯坦产业升级;第三,采取针对性措施,优化中巴贸易结构;第四,加强边境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新疆区位优势;第五,化解地缘政治和安全风险,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