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博陵崔氏——一个影响了中国千年历史的名门望族。它始自齐太公姜子牙,后由其嫡孙季子让位于庶孙叔乙,采食崔邑,获此封姓。世居博陵安平,后辗转传至东汉三崔(崔骃、崔瑗、崔寔),以文化世家著称于世,时有“儒家文林”、“崔为文宗,世禅雕龙”之美誉。历魏晋南北朝,一跃而为海内甲族,山东高门,家学深厚,门风优美。至唐代,《贞观氏族志》初以博陵崔民干为士族第一,有唐三百年间,位居宰相者十五人,中唐独占四人,入仕率达91%。文化思想与学术思想上以经学为主,但在诗文创作上亦有不俗的成就。其婚姻圈严格限制在“五姓七家”内部及其他大族、旧族之间,社会口碑极好。中唐八十年间,其家族成员与李华、独孤及、梁肃、“大历十才子”、权德舆、元稹、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等当时才俊均有密切交往,社会影响极大。在中唐古文运动的时代浪潮中,博陵崔氏多名成员参与其中,并以实际创作推动了文体文风的变革。崔祐甫与早期古文领袖李华、独孤及往来甚密,并以宰相之尊,从事古文创作,其文“是惟无作,作则有补于时”,带有鲜明的经世致用色彩。崔元翰师事独孤及,并与梁肃同时齐名,其文“师遵六籍,磅礴二汉”,闳茂博厚,致思精密,深得班固、蔡邕文的精义。中唐宰相崔造为权德舆文坛盟主地位的获得提供了社会背景上的依靠,崔简、崔策、崔黯与柳宗元的交游往来,对柳古文运动理论的提出及完善意义重大。崔儒、崔植、崔膺、崔元略诸人以其实际创作呼应了古文运动。唐代古文运动在北方士族主导下展开,以明道宗经为口号,这与博陵崔氏建立在儒术经学基础上的文学传统紧相一致,因此它的热情参与是势所必然的。中唐诗歌在盛唐诗的盛极难继之后,也经历了一个探索变革的过程。“大历十才子”首当其冲,崔峒便是其中的代表,他以律诗见长,其诗格律谨严,对仗工稳,辞意清新,意境宁静淡泊。他与大历诗人群一起在唐诗形式革新的路上迈出了探索性的步伐。崔玄亮与元白等人过从甚密,对白居易晚年的闲适诗创作影响甚大。此外,他与刘、白诗人群的唱酬,是继兰亭雅集之后又一次声势浩大的文人集体唱酬活动,对文学发展意义重大。崔元翰的奉和应制诗均为古体,偶有佳作,但成就远不及其古文创作。崔膺、崔瓘、崔元略、崔季卿诸人之诗作均属通俗浅白一路,与元白接近。博陵崔氏虽以经学著称,但在诗赋取士背景下,为维护其政治地位,不得不转向诗赋创作。其由经学向文学的转型,虽带有一定的被动性,但在客观上仍促进了中唐诗歌的发展。博陵崔氏对中唐文学的作用与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推进了中唐古文运动,参与了中唐诗风革新,丰富了中唐诗文创作的题材内容与艺术技巧。此外,其家族在政治上昂扬进取、力挽狂澜的入世精神外化为文学创作,则为中唐文坛增加了刚健有为的文学精神。唐代的诗赋取士为庶族士子打开了入仕的广阔门径,旧族的特权被取消,博陵崔氏遂由经学转向文学,士族地位得以保全,但其家族成员悖礼行为的出现和对进士间浮薄风气的沾染,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其门风的衰落。尽管如此,博陵崔氏以儒为宗、兼融百家、博学多艺、世禅雕龙的家学和孝悌俭约、礼法谨严、仁政爱民、务实进取的门风,水乳交融而形成的家族文化,仍表现出巨大的惯性,行将没落前在中唐政治和文学的苍穹中映现出满天迷人的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