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门市地处广东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部,所辖的新会区和台山、开平、鹤山、恩平四个县级市,历史上俗称“五邑”。近代以来五邑人大量走出国门,经过四次移民潮后,侨居海外的五邑人已达到376万,分布在全世界五大洲107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分布在海外的五邑籍华侨华人在侨居国几经沧桑,艰苦创业,架起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沟通了中西文化交融的渠道,并把发达国家的近现代文明带回故乡,使五邑成为中西文化的交汇点,呈现出特有的社会风貌。与此同时,侨居海外的五邑华侨热心支持家乡建设,通过捐资助学,架桥修路等方式,为家乡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因此五邑地区又有“中国第一侨乡”的美誉。 建国以来五邑人大批移居海外的历史基本结束,随着时光的推移,当代海外华侨华人社会也逐渐演变成以华侨华人新生代为主体的社会。新生代对祖籍国的感情远不如第一代华侨深厚,他们中许多人不懂中文,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多,他们不但在国籍上,而且在文化、心理和思想上都已经在居住国“落地生根”。老一辈的五邑籍华侨意识到让子孙“落叶归根”的重要性,他们有的把子女送回家乡接受传统教育,有的想方设法让子女到有华文教育的学校就读。同时,纷纷来信、来访,请求家乡政府的侨务工作部门给予更多的重视。 因此,华侨教育已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立足于江门五邑侨乡的实际,结合新时期华侨教育的特点,对华侨教育政策进行深入的研究十分必要。纵观华侨教育历史上下几百年,地域遍及五大洲,其产生和发展与海外华侨华人社会变化发展的历史息息相关,也受到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概括起来,华侨教育的发展历程可分为起步期、发展期、低潮期、复苏期四个阶段。时至今日,华侨教育在广大华侨的热心支持下,冲破重重阻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各级政府也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切实深化华侨教育工作,包括出台华侨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相关规定,实施“三侨生”照顾政策,同时大力促进华文教育的发展。通过发展华文媒介,通过组织华侨华人新生代开展寻根夏令营活动,建立世界青年合作平台等措施,多方位、多角度促进华侨教育的发展。然而,这方面的工作也存在不足之处,例如华侨教育的相关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社会认知度有待提高,以及经费保障不足等问题。 总之,华侨教育工作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侨务工作的重要任务。对弘扬中华文化,提高广大华侨关心支持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实现祖国统一,民族复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强华侨教育政策的研究,探索华侨教育,特别是华侨华人新生代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是政府侨务工作部门和广大侨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江门五邑籍华侨华人历来爱国爱乡,努力拼搏。相信江门市华侨教育的发展前景一定会更加广阔,五邑籍华侨华人对世界的贡献一定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