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影视作品的创作必然有影视音乐的参与,不管是从最早的默片(默片在放映时配放音乐)还是到现如今技术手段成熟的彩色有声片。中国的影视创作比欧洲要晚一些,其依附的基本是国外的影视创作理论,因而少不了影视音乐的参与。影视音乐在现如今我们能够看到的影视作品中必不可少,奥斯卡奖项中也有最佳原创音乐奖。音乐有其独特的表意功能,这种表意功能和影视作品的内容结合的恰到好处时,就起到了一种推力的作用。前苏联歌曲在中国影视作品中做影视音乐的现象虽然不是主流现象,但也并不少见。作为两种文化现象,他们的结合必然有一定的原因。前苏联歌曲代表着一种文化,也代表着一种历史。中国的影视作品也有着中国本身的文化特征,主流作品的受众还是中国观众。这两种文化现象的结合所呈现出来的效果却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不少观众会在观看影视作品时寻找出前苏联歌曲的痕迹,有时某部影视作品所用到的前苏联歌曲又会掀起一阵音乐流行趋势。像《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神圣的战争》、《灯光》、《小路》、《山楂树》等歌曲在中国都是耳熟能详,即便很多人不会唱,但也大多听过这些歌的名字。在电影《秋之白华》、《钢的琴》、《天安门》、《红樱桃》、《走着瞧》、《山楂树之恋》、《钱学森》,电视剧《血色童心》、《我的娜塔莎》、《掩护》、《人间正道是沧桑》、《亮剑》、《毛岸英》、《潜伏》、《暗算》、《激情燃烧的岁月》、《红莓花儿开》、《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还有一些电视节目中,都展现过前苏联歌曲,以上提到的这些是近些年来观众比较熟悉的作品,虽然前苏联歌曲并不是在每一部影视作品中都占有重要分量,但尽管苏联已成为历史名词,这些歌曲却还伴随着中国人的记忆,以至于到现在都不能忘却。这种记忆扎根在中国人的文化当中,似乎可以说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本篇论文关注的是前苏联歌曲和中国影视作品的文化契合,主要从文化角度出发,来研究二者是如何达成契合的。因为文化的含义范围较广,连政治、艺术都包涵在其中,从这方面来说是比较好下笔的。但又正因为文化是一个难以下定论的概念,前苏联歌曲作为一个文化现象内涵又比较复杂,因而这也是本篇论文难以下笔的地方。对此,笔者主要从二者的契合背景和契合点出发来进行研究论述。本篇论文共分四章,在论文的第一章,主要是做了研究现状的调查和本论文一些相关概念、范围的界定;第二章则全方位叙述二者的契合背景,也就是契合原因;第三章主要是从不同角度寻找二者所达成的契合点,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二者的契合,并在此章加入了二者的契合表现;第四章则是简单对比分析前苏联音乐和其他国家民族音乐的不同并解答了为什么其他有特色的民族音乐没能在中国留下如此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