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跨文化适应研究是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跨文化交际学等诸多学科领域研究兴趣的交汇点。自上世纪30年代至今,各学科领域的跨文化适应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跨文化适应理论研究相对较少,且理论研究集中在理论的建构、检验、修订等方面,理论的系统梳理和反思相对较少。基于此,本研究以Kuhn的范式理论为理论基础,力图突破学科的界限,较为系统地梳理现有的跨文化适应理论,并反思理论之间的本质异同,以明晰跨文化适应理论的发展脉络,把握跨文化适应理论未来的发展方向。本研究首先从内在合理性和实践可能性两个方面详细论证了范式理论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的适用性问题,并对“范式”概念进行了适应性重塑,为跨文化适应理论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而后,本研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分别对跨文化适应理论研究的主要范式、跨文化适应理论和跨文化适应案例进行分析。宏观层面上,本研究参照社会科学领域和跨文化交际领域的范式分类方法,结合跨文化适应理论研究的学科背景和跨文化适应的本质,区分了指导跨文化适应理论研究的主要范式——实证主义范式、批判理论范式和建构主义范式,并对各范式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基本假设进行解析。该层面的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中观层面上,本研究分别介绍了以实证主义范式、批判理论范式和建构主义范式为指导的主要跨文化适应理论。同时,该层面的研究采取内容分析的方法和以点带面的分析策略,以各范式的典型理论为重点,详细分析了理论的目标、概念及关系,以及建构/检验方法等表现特征,从而揭示理论背后的范式基本假设。微观层面上,在宏观分析和中观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进一步对比实证主义范式、批判理论范式、建构主义范式对同一跨文化适应案例的分析视角,从而揭示跨文化适应理论研究的主要范式的优势与局限,指明理论的发展方向。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逐层递进、有机结合,不仅从抽象的范式层面梳理和反思现有的跨文化适应理论,把握理论之间的本质异同,而且使抽象的范式差异具体化。基于上述研究,我们得出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包括:(1)Kuhn的范式理论具有应用于跨文化适应理论研究的合理性和可能性;(2)跨文化适应理论研究是由实证主义范式、批判理论范式和建构主义范式共同指导的;(3)范式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基本假设影响和决定着理论的目标、概念及关系,以及建构/检验方法等表现特征,而理论的表现特征体现范式的基本假设;(4)跨文化适应理论研究的主要范式具有多元性、互补性、通约性和运用不均衡性的特点,其中范式的多元性、互补性、通约性有助于我们对跨文化适应的全面而深入理解,而范式运用的不均衡性则有碍于我们对跨文化适应的全面而深入理解;(5)跨文化适应理论的发展和完善需要培养范式自觉性、观照跨文化适应的语境性、关注跨文化适应的主体间性、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更多范式可能性。本研究从范式角度对跨文化适应理论的梳理和反思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理论上,本研究不仅从更广阔的视野审视跨文化适应理论的发展状况,有助于把握理论之间的本质异同,而且突破了跨文化适应理论研究的学科分野,有助于学科之间的对话与合作;不仅为范式理论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的适用性提供了例证,而且对跨文化交际领域的其它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实践上,本研究不仅为全球化社会中的流动人口提供了更为完善的理论指导,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和不同文化成员的和谐共生,也为跨文化教育和培训提供了相关的理论指导,有助于跨文化教育和培训效果的提升。总体而言,本研究将范式视角应用于跨文化适应理论的系统梳理和反思在跨文化交际领域尚属首次,是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的新视角;宏观、中观、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框架,逐层递进、有机结合,是深化跨文化适应理论研究的新框架;对跨文化适应理论的系统梳理和反思是跨学科综合研究的有益尝试。这些都是本研究的创新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