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2月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使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规则的接轨迈上了新台阶,一年来资本市场的良好趋势也与其有一定的联动效应。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是对公司会计技术水平的促进。但是,想要对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有一个真正的提高,单一的会计准则其影响有限,如果缺少其他制度模式的配合,将难以发挥技术提升带来的效力。GAAP没有抑制住安然、世通的财务舞弊就是一个说明。并且,在丑闻之后,美国政府对资本市场逐渐增强的干预力度,高昂的遵循成本,也激起了对相关制度的反思,以至于产生了华尔街的全球地位是否已受影响的争论。应该看到,奉行自由经济的美国在会计信息的管制上也难免出现过度管制的趋向,这对各国无疑是一种警示。思考如何以会计信息的本质属性为出发点,以此打破传统管制模式框架的限制,构建一种新的管制体系,以更好的发挥市场与政府效能的机制,促使信息的高质量与透明性,是笔者这篇论文的写作目的所在。本文主要以规范为主,辅以描述性统计。全文的思路主要按相关定义分析——现状分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展开。第一章会计信息管制的相关分析在本章中,首先对管制的定义进行了分析。由于研究角度的差异,国外学者对管制的理解有不同的认识。在分析了各种不同的观点之后,提出了本文所指的管制是:某一行业中由某些外部或内部因素形成的对行业中私人(组织)所遵循行为的规范;并对管制经济学的两种主要理论:公共利益论与集团利益论进行了阐释。然后,针对反对会计信息管制的主要观点与赞成会计信息管制的主要理由进行了比较,通过信息不对称理论与利益争夺理论的分析得出了会计信息管制的必要性。第二章对现有会计信息管制模式的分析及反思在本章中,首先分析了主要的三种管制模式:自律性管制、司法管制、公共管制及其各自的优缺点。自律性管制具有坚实的大众基础,但是低权威决定了其脆弱性;司法管制具有高度的权威性,但是法律的刚性却限制了其对于社会变化的适应性,而其被动治理的方式也影响了效力的发挥;公共管制灵活且主动,有利于克服司法管制的不足,但是,主动的管制方式却可能引起政府(第三方)对市场的不当干预。然后,就以上三种具体模式结合我国现有的会计信息管制模式展开分析。为说明制度模式的特有文化、制度、历史的依存性,特别对美国模式进行了简要论证。在对我国会计信息管制模式的分析中,通过收集证监会历年的查处数据及其他相关的公开数据,结合国内研究者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的会计信息管制尽管已经有所改善,但是依然有很多的问题。而问题产生的根源就在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长期的政府主导下,市场土壤的贫瘠使行业自律组织力量薄弱,导致了行业自律管制的匮乏;快速变迁的转型社会中,法律刚性所导致的适应性不足。因此,公共管制是现阶段我国必须依赖的主要管制方式。但是,笔者认为,不当的过度管制与管制的不足相比,前者更为严重。要有效地运用公共管制,还必须在进一步认识会计信息本质属性的基础上,做出有效的制度模式改变,而不能只是一味追求对政府管制力度的加强。第三章会计信息产品属性特征分析基于上述认识,本章主要分析会计信息产品的属性特征。在经济理论中,对私人物品与公共物品的政府干预模式是存在差异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的特点决定,公共物品的供给主要应该由政府主导,作为市场有效供给不足的替代或者通过政策法令使商品的外部性内部化,或者由第三方代为生产;而对于信息不对称下的私人物品的供给,笔者认为仍应该由私人厂商主导,政府主要是提供可以确保双方平等履约的制度性措施保证,以加大信息优势方的违约成本,以此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会计信息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本身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因此是一类特殊商品。其特殊性就在于,由于市场信息需求者的利益要求与会计信息提供者本身的利益要求,以及专有资源投入者的利益要求之间存在差异,因而会计信息是兼有公共物品属性与私人物品属性的混合体。按照排他性和竞争性的分析,其私人产品的属性主要体现在会计信息具有特定的“核心效用”,即由于为企业提供某种特殊资源而间接付费的主体有权利排他性的享有这种资源所附属的会计信息产品所能获取的利益,而市场的非完全有效,也决定了对信息开发性使用以获取利益的这种行为是存在竞争的;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则是因为存在独立于特定资源的会计信息,其目的仅仅在于维持企业的声誉及其已有资源的流动性,以吸引潜在的新资源投入者。在关注公共物品属性的同时,对其私人物品属性的认识不足,是造成现有模式存在缺陷的主要原因。第四章分类的管制模式在本章中,笔者提出了分类管制模式的基本思路:尽量减少政府干预,以市场微观主体自身的力量推进经济的发展。政府的公共管制主要立足于保护一般投资者,使其获得基本的企业财务数据,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对于具有一定地位的专有资源投入者,则主要依赖市场自身进行运作,政府主要以司法管制为其工作重点。为此,针对需求者的特点,笔者提出了对信息公私分类的三个标准:一、是否可区分出一个与企业具有重要资源往来的,具有相当谈判实力的独立主体;二、谈判的成本,即交易费用的大小是否会影响这种外部性的内化过程;三、主要金融市场的实际状况:一般性需求与特殊性的需求。在提出了分类标准之后,结合私人信息管制模式与公共信息管制模式的分析推论,笔者提出私人信息应由供需双方协商以契约方式解决,政府提供可置信的履约威慑力;公共信息则最好由政府统一标准在同一政府设立的独立第三方中进行生产与披露。由此,笔者建构了一种按属性分类的会计信息管制模式:以会计信息管制委员会为核心,在对私人信息监督的时候,提供足够真实的公共信息;在增加信息量的同时,以此两者的互补作为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及历史与未来的兼顾,以提高信息的质。同时,紧密联合司法制度、行业自律以及社会舆论监督,以期能在不引起政府的过度干预的前提下提供更透明的会计信息以利经济发展。纵观全文,窃以为本文主要有以下特点:1.对会计信息管制的必要性做出了系统的阐述,重点强调了利益争夺的博弈机制下从混乱到秩序变化的可能途径。2.深入分析了会计信息产品的属性,强调对其私有品属性的关注,及其不同于公共物品的管制方式。3.构建了按不同属性分类管制的模式,探讨合理机制建立的可能。但是,文章也有多方面的不足。基于笔者的浅薄学识,一些理论问题的认识深度不够,理解还存在偏差;并且,如按笔者构想建立新模式的成本效费比问题,以及该机制建立的可行性都还存在许多进一步研究之处。对此,笔者的认识是:希望多一点原创性的思维,努力做出有益的探讨。局限之处,诚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