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未来,对他们的成长和培育的重视,应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儿童文学是从儿童视角,选用儿童熟悉的社会生活题材,采用适合儿童欣赏趣味和接受心理的文学表现手法而创作的作品。儿童文学是不分阶级,民族,地域和宗教的,是可以而且应当参与世界公共对话的文学。中国儿童文学自20世纪初叶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运动”,而今已有百年历史。百年来,不断有许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传入国内,翻译对中国的儿童文学发展一直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进入新世纪,其发展更是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世人惊诧于《哈利·波特》傲人的轰动效应的同时,也能看到《西游记》、《哪吒传奇》等一些本土儿童文学风头虽劲,却仍走不出国门,无法真正张扬;而《彼得·潘》、《小王子》、《爱丽斯漫游奇境记》等许多有文学品味和意蕴深度的经典作品在市场上鲜有问津,许多优秀的国外儿童作品从未映入中国儿童眼帘。表象背后,不仅是儿童文学创作和出版创造力的萎缩,更是儿童文学翻译工作的弱势与缺憾。翻译学界大多还是把儿童文学看作文学的所谓附属品,忽略其作为一种独特文学种体的独特性。更不用说究析其理论研究、分析各种翻译理论应用于儿童文学翻译的可行性和运作性,而有些研究者在尝试儿童文学理论研究时,也总会拘囿于某一特定理论。考虑到儿童文学的种类多样性,读者特殊性等,本文大胆提出,儿童文学的理论研究可以着眼于全局,注重多元理论的综合应用。因此作者在第一章中综列阐析了对于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具有导向性的几种理论,诚希能具抛砖引玉之功效。具体实践方面,如何使外国儿童钟情于同样会咒语的齐天大圣,使中国儿童认识更多自强自信的哈里波特,也就成为摆在翻译工作者面前的首要思考问题。要想在儿童读者面前呈现出色的译著,离不开对于所译之作品儿童文学的深刻理解和深层次反省,甚至对于其特殊读者群儿童的特点都要做到心中有丘壑,所谓运筹帷幄,知己知彼。鉴于此,文章从历时角度分析了儿童文学作为独特的文学个体的概念及特性,同时借用皮亚杰的儿童认知论,也较为详细的解析了儿童群体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加之对于儿童文学及其翻译在中国的发展史的共识历史角度介绍,“以儿童为本位”的现代儿童观便有了其理论底蕴和发展基础。在此基础之上,作者由历史历时两角度得出的儿童本位发展观展开了相对深层次的解析,从其概念理解和在中国的发展到多方面的反思,指出儿童本位观可以作为儿童文学创作和翻译的导向性原则。其可行性有翻译理论的坚实基础,同样也有儿童文学翻译在中国发展过程的实践印证。由此,通过对于一些经典儿童文学译本的对照分析,从语言等更为细致的角度,提出了儿童本位翻译观,多元理论应用于儿童文学翻译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