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与认同——论《追风筝的人》中的空间书写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123456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卡勒德·胡塞尼是一位用英语写作的阿富汗裔美国作家,他的第一部小说《追风筝的人》因其生动的人物角色、震撼的故事情节而获得巨大的成功。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该小说涉及到流散移民的怀旧心理和身份认同问题。身份认同问题是当代美国文学,尤其是少数族裔文学中的重要主题。在当代文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空间理论已然成为一个热点理论话题。空间理论的理论来源涉及到各个领域,比如地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建筑学等,它强调空间具有重要的社会和文化意义,为空间批评和身份认同研究的相结合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因此,在空间理论角度的观照下来讨论流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的怀旧情结以及伴随而来的身份认同问题就显得更为重要了。本论文主要借鉴空间理论解读《追风筝的人》。  本论文除绪论和结论,共包括四个部分。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包括作者的生平及其作品,然后评述了《追风筝的人》及与其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综述,接着论述了本论文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意义。最后说明本论文所涉及的相关理论,包括空间理论,身份认同理论,以及怀旧理论。  第一章分析小说的物理空间书写与怀旧,分为两部分:首先分析了阿富汗及美国的空间形象,然后讨论物理空间中的怀旧书写。物理空间下的怀旧体现出人物对于阿富汗战前和平美好生活的怀念。  第二章分析小说的社会空间书写与怀旧,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哈桑的悲剧及跳蚤市场的描写。由于阿富汗社会存在严重的种族歧视,阿米尔遭受了很多痛苦。小说中所描写的跳蚤市场是一处具有明显族裔特色的空间建构。第二部分是社会空间中的怀旧书写。社会空间下的怀旧以主人公阿米尔的视角来反映出阿富汗社会的变迁。  第三章分析小说的心理空间书写与怀旧,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探索了阿米尔残缺的心理空间,以及阿米尔完整的心理空间。阿米尔心理空间的残缺是体现在他以牺牲哈桑的代价来获得个人的成功。然而,阿米尔最终得以构建完整的心理空间。第二部分是心理空间中的怀旧书写。心理空间下的怀旧充动则直接关注个体的心理活动,因为如果只有集体无意识的回望,没有个体有意识的内视,怀旧的价值目标就会落空。  第四章阐释了小说中人物的怀旧情结与身份认同之间的联系。在回归性怀旧中,人物极力想回归到想象中的过去,对现实世界没有好感和留恋;而人物在反思性怀旧中清楚地认识到自身是不可能回返过去的,所以他们借助怀旧来更多的对当下进行反思,所关注的是如何把现在变得更好。然而,认同型怀旧是在一个变更的社会语境中重新把握和确认自己的过程,重新寻求生存意义和生命归属。  结论部分首先对整篇论文进行了总结,分析了胡塞尼作为移民作家同样要面的身份认同问题,最后得出结论:空间已然成为表述作家怀旧情结和构建身份认同的重要渠道和方式,但身份建构是主体对自身身份的建构,身份认同应为其从内心接受的一种身份。
其他文献
根据黑色幽默小说评论家马科斯·舒尔茨的论断,黑色幽默小说发端并发展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这一论断强调了黑色幽默小说产生所植根的独特社会背景,从而使它超越了普通幽
郑振铎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对中国的文化建设和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虽然长期以来对他的研究汗牛充栋,但把他作为翻译家的研究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方面的
近年来,中国与非洲的交流合作日趋广泛深入,这使得中非关系成为西方主流媒体的热议话题。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强势的话语权,西方媒体如何报道中非关系影响着世界人民对中
全球化正在成为中国的发展的显著特征,而会展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交流活动,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此背景下,会展外宣材料的翻译质量尤为重要。  本文以北京某
《欲望号街车》(以下简称《街车》)是田纳西·威廉斯最经典的戏剧作品,一直以来吸引着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和研究。本文试图从原型理论的角度,分析《街车》女主人公布兰奇
本文拟从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角度对林纾和张培均两位译者所译的两版《黑奴吁天录》进行描述性文本分析,以历史的有效性作为理论依据,从历史有效性的时间延异维度观察意义在空
《骨》是美国华裔作家伍慧明的成名作,也是她的第一部小说,讲述的是唐人街梁家在二女儿自杀后所经历的种种心理创伤与身份危机。《骨》在1993年首度出版后很快成为流行全美的
在外语教学中,尤其是在英语写作教学中,过程教学法主要被运用于过程教学法和结果教学的对比研究上。许多专家和外语教师通过理论研究和实际教学实验证明过程教学法是一种有效
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要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而且不能忽视文学作品所独具特色的美学效果。因此如何在准确翻译原文主旨的基础上,同时尽可能达到跟原文相同的美学效果是文学翻译工
梁实秋作为一名著名的翻译家,因以一人之力翻译《莎士比亚全集》而备受瞩目。由于历史原因,他曾因文学阶级性方面的论断而饱受争议。基于30年代前后左翼学者的部分激进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