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能帮助儿童认识世界和表达自我,音乐更能让儿童在愉悦之中获得身心诸多的发展。通过了解儿童音乐偏好能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好的对其进行教育。研究采用了“自然的”音乐材料和“实验的”测试方法,考察了学前儿童单一旋律要素和多重整体要素的偏好特点,以及年龄、性别和气质类型差异对儿童音乐要素偏好所产生的影响,以期为实现多元学前音乐教育提供切实的手段。报告共有四章,其中第二章和第三章为本研究之主体。第一章为研究背景与构想。在本章节中,不仅介绍了音乐偏好的涵义、研究偏好的意义以及偏好测量的工具,而且对国内外音乐偏好相关研究做了总结性回顾。在肯定音乐偏好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道出了在国内外音乐偏好研究中共同存在的问题,即缺乏对学前儿童对象的关注;点明了在各自研究中的不足,即在肯定国外众多研究成果之余,指出其相应成果在跨文化适宜性上的欠缺,而相对于国外大量的研究,在国内屈指可数的音乐偏好相关研究中所表现出的突出问题则在于缺少科学的研究方法。对音乐偏好研究领域中存在问题的思考,也正是确定本研究具体内容和方法的起因与意义所在。第二章是对学前儿童中国民族五声调式偏好的个体差异研究。本研究在中国民族调式体系中,考察了学前儿童对单一旋律要素中“调式”、“音区”和“速度”的偏好特点。同时,考虑到年龄、性别和气质类型差异可能对学前儿童音乐偏好产生的影响,因此,在偏好研究中也考察了这三项个体差异。本研究的亮点在于,考察学前儿童对于中国民族五声调式的偏好差异,和西方调式体系相关研究结论在我国民族调式体系中的跨文化适用性。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学前儿童对中国民族五声调式的总体偏好无差异,但在程度上,学前儿童对羽调式的偏好度最高,而对宫调式的偏好度最低;当单个考察“速度”和“音区”要素时,学前儿童更喜欢快速度和音区高的旋律,这一结论同西方相关研究结论一致;在“速度”与“音区”两者结合的音乐呈现方式的偏好上具有年龄差异,但无性别和气质差异。第三章是对学前儿童音乐伴奏风格偏好的个体差异研究。本研究除了考虑单一旋律要素中的“调式”、“音域”要素外,更考虑了学前儿童对于多重整体要素中“风格”要素的偏好。在研究中,同样考虑了学前儿童的年龄、性别和气质类型差异。本研究的亮点在于,从音乐伴奏的角度考察学前儿童对于音乐风格的偏好,从而克服了在风格偏好研究中,无关音乐变量对研究结果可能的影响。同时,本研究选用的音乐伴奏风格与Brittin(2000)中所采用的风格类型一致,从而考察了其研究结果的跨文化适用性。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中西文化背景对于学前儿童音乐风格的偏好具有影响。本研究得出了与西方此项研究中几近不同的结果,突出地反映在对Samba伴奏风格和Piano伴奏风格偏好度的差异中。此外,研究还发现性别差异对学前儿童音乐风格的偏好产生影响,而年龄和气质类型差异对音乐风格偏好无影响。第四章是研究启示与建议。本章在总结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在幼儿园开展音乐活动,尤其是开展音乐欣赏活动中音乐材料的选择、呈现以及呈现方式提供了参考方案,并且从如何走出儿童歌曲创作的误区、如何让老歌再现光华的角度,对改变我国目前不佳的儿童歌曲创作现状提出了有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