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建筑用能与气候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气候是建筑设计初期形成与建筑变化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城市的发展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环境和气候,形成温度高、风速小、太阳辐射弱和降水多等特点,从而构成特有的城市气候区,所以对城市建筑气候进行分区可以明确且高效的区别所研究区域气候的共性特征和差异,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当今社会,人类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对气候的影响越发明显,城市的开发和利用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基金项目】
:
“十三五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四:建筑能耗模拟气象年(2018YFC070450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用能与气候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气候是建筑设计初期形成与建筑变化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城市的发展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环境和气候,形成温度高、风速小、太阳辐射弱和降水多等特点,从而构成特有的城市气候区,所以对城市建筑气候进行分区可以明确且高效的区别所研究区域气候的共性特征和差异,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当今社会,人类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对气候的影响越发明显,城市的开发和利用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但不同地区发展情况的不同使得气候发生的变化也不尽相似,如何根据城市气候的长期变化趋势和气候特征,对现有的城市建筑气候进行分区,建立城市建筑气候综合评价体系,从而为建筑节能设计提供有效的意见,是本次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次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1)本次研究中,以西安市为对象,用长期历史观测数据进行研究,利用线性倾向估计最小二乘法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进行趋势分析和突变分析,发现在近44年来西安气候变化显著,并在1997年左右发生突变。通过气候特征并结合逐步回归模型,选取西安地区城市建筑气候分区指标。(2)研究城市建筑气候分区,选择适合的分区方法尤为重要。利用基于分割的聚类算法和基于层次的聚类算法对西安地区夏季的城市建筑气候进行分区,根据分区结果,选择准确性更高、适用性更强的聚类方法;为了得到分区结果的最佳聚类数目,对常用的四种聚类有效性评价指标进行计算分析,通过对比,采用基于分割的聚类算法将西安地区分为两类气候区更符合实际的气候特征。(3)对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首先要确定体系的构建原则,要求指标之间服从科学客观性、系统整体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评价体系以城市建筑气候为目标,结合城市建筑气候分区指标,建立判断矩阵,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4)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西安地区各分区的气候特征进行定量分析,计算城市建筑气候综合评价指数,并与全国建筑气候分区中的等级进行对比;利用最大隶属度原则对综合评价结果是否有效进行判定,根据评价结果概率分布情况得出西安地区位于五级的概率更高;以办公建筑为例,结合TMY气象数据,利用“Morphing”方法对西安地区不同区域的夏季制冷负荷进行分析。由能耗模拟结果可知,西安地区的制冷负荷由北到南先升高再降低,所以对西安地区的中纬度建筑节能设计,应该多考虑建筑的散热和防热的功能,降低制冷能耗;南部地区夏季应该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冬季需要注意保暖,重点考虑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功能。论文通过统计学方法合理的选择了分区指标,对比分析了聚类算法的准确性,完成了以西安地区149个区域台站为样本代表的城市建筑气候分类,避免了分区过程中主观因素的影响,使得结果更加合理科学;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不同分区的气候进行定量分析,以办公建筑为例,对夏季的制冷负荷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探讨西安地区的节能潜力,为建筑节能设计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给日趋规模化、复合化且自然光受限的地铁车站照明节能和光环境舒适带来新的挑战,营造低耗、舒适的光照环境,对降低地铁站照明能耗、提升光环境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课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城市地下空间光照的认知影响机理及动态调控机制研究(51678470)》资助下,基于环境行为学、行人交通仿真和控制等理论,开展融合照明节能和提升光环境舒适度的地铁站台光照动态调控方法研究。研
装配式建筑的普及是我国传统建筑转型的必然趋势,使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作为我国村镇低矮建筑结构主要形式可以有效减少劳动力,节约能源资源,缩短工期提高工程质量。其中,结构墙作为装配式多层建筑主要构件,除了要满足结构承载力和抗震性能的要求,还应该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以提高居住舒适度。研究热工性能优良且强度满足使用性能要求的建筑材料用于制作预制结构墙板对于促进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再生砖骨料
近年来城市道路绿地植物种植形式普遍注重视觉景观营造,应用形式多为高大乔木配以整形修剪的绿篱、灌木球以及草坪,其中草本植物应用形式单一,虽然装饰性较强,但生态性较弱。西安位于西北地区,受到干旱缺水的的影响,夏季高温闷热,使得水分蒸发速度加快,部分道路中虽然使用草本植物,但整体应用水平不高,更换频率高且形式单一,无法充分发挥草本植物的优势,道路植物群落生态效益得不到最大化。因此,西安市城市道路绿地中需
传统村落在社会的发展变革中,孕育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传统村落受到了各方面的冲击,尤其是位于偏远山区内的村落,其村落空间环境基础设施滞后、发展动力不足、村落布局遭到破坏等诸多问题,村落环境承载力受到了重压,人们对于传统村落空间环境提升的呼声越来越多,对于山地传统村落而言,如何更好地流传下去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本次研究以晋南山地传统村落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首先从对山地传
人类每年因磨损和腐蚀浪费的钢材数以万吨计,所以如何防护材料的磨损和腐蚀,已经成了现今研究的热点。目前,因为304不锈钢良好的耐腐蚀性能和耐热性,使其成为被普遍应用的一种钢材。同时,304不锈钢也有自身的缺点,使得其适应工况变得狭小。所以,本文考虑对304不锈钢进行表面处理,选用激光合金化技术,利用金属Ta粉在304不锈钢表面生成合金化层,达到对其表面性能改良的目的,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论文中,采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以旅游的方式来缓解压力和认识世界,遗产型风景名胜区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人们的选择之一。但目前,在我国大多数风景胜地景观设计中最为普遍的设计方式是视觉上的设计,听觉上的设计往往被忽略了。“听”作为人类认识世界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之一,应当在景观设计方式中引起重视。由于遗产型风景名胜区占有的特殊地位,对其进行听觉上的景观规划和设计更是凸显人文、加深历史氛围,具有锦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有三分之二的地区为山地面积。山地传统村落分布广,数量多,由于受到自身环境的限制以及山地环境的复杂性,山地内的传统村落资源短缺,经济发展落后,文化景观遭受破坏,生态环境承载力薄弱,村落的景观风貌逐渐失去原有的特色,同时又造就了地貌独特、形态突出、村落特征等特点。针对山地传统村落的关注度较低,加上信息的闭塞使大多数村落走向衰败,因此,本文针对豫北地区山地传统村落景观进行研究。本文
双层呼吸式玻璃幕墙(Double skin fa(?)ade,DSF)由内、外两层玻璃和中间的通风空腔组成,美观、透光性好、视野广阔常被用作建筑的外围护结构。但是,如果设计不合理,DSF的节能效果将会大打折扣。首先,基于DSF的光学、流体力学和传热学原理,综合考虑辐射、对流和导热作用,利用节点网络法,计算了西安地区不同季节不同玻璃组合形式下DSF的综合传热系数;利用WINDOW软件计算不同组合形式
受地理条件限制,孤立岛屿地区能源供应困难,常规的大电网难以与这些区域连接,目前许多孤岛区域的能源供应主要依赖化石能源。这种能源供应方式不仅价格昂贵、不稳定、还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因此,为这些区域建立一个经济、稳定、有效的能源供应系统对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随着分布式能源系统及微电网等多能互补供能系统的不断发展,利用可再生能源建立多能互补系统是解决孤岛地区供能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南
建国初期,国家面临统筹空间资源,解决社会生产发展的问题,借鉴苏联经验,实施建设职住混合的单位制居住模式。西安纺织城正是在“一五”时期应运而生,各国棉厂的建立在特殊历史时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发展历程、社会经济条件制约等原因,西安纺织城区域发展差异大、区域新旧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以各国棉厂老旧居住街区为主要空间单元的西安纺织城老城区亟待景观更新。本文首先基于城市更新4.0大背景下提出国棉厂老旧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