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译文学作品的作者兼译者通过创新翻译技巧对原文进行升华、扩展和补充,给整个翻译界注入了一股革新的活力。但直到本世纪初,文学文本的自译被翻译界所忽略,目前研究自译案例的翻译文献极少,分析比较自译译本与他译译本的学术论文就更稀缺了。但自译研究逐渐受到西方学者的关注,许多学者都对塞缪尔·贝克特和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两位作家的文学自译作品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然而,在中国,自译的案例研究和相关理论处于边缘地带,学者对于自译的关注度还远远不够。译者、作者和读者三者间的关系常用"一仆二主"来形容:译者即"仆人",不仅要"伺候"原著作者,还要"伺候"读者。而"自译者"(作者兼译者)对这种传统的翻译关系构成了挑战,因为自译要同时忠实于原语文化、目标读者的审美标准以及个人的写作风格这三个"主"。自译能够突破作者与译者、原文与译文之间的界限,赋予译文独立的生命。显然,自译加宽翻译的目标和标准,使得翻译不再被视为原文衍生产物,能够重新回到翻译史中世纪的崇高地位。理论框架上,本文运用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博尔赫斯以及林语堂对于翻译中忠实性的诠释,以便证明自译是堂堂正正的翻译学分支学科,也给自译中的忠实问题带来新的启示。基于这些理论,笔者提炼出自译的三个基本原则:(一)实现原文的升华,而不仅仅是语言层次的转换;(二)重写原文;(三)通过"不忠实’’手段补充原文,与原文建立起互补关系。本文的主体部分是剖析比较罗萨里奥·费雷西班牙文短篇小说《La Muneca Menor》(1991)的英文自译版《The Youngest Doll》和格雷戈里奥·拉巴萨的英文译本(1980)之间的异同,以及比较张爱玲所撰写的英文短篇小说《Stale Mates》(1956)与她的中文自译译文《五四遗事》(1958)。基于对西英和英中自译案例的研究,笔者分析作者兼译者所使用的创新技巧和不忠实手段,说明自译者如何通过自译来实现原文的升华、重塑和互补,期望对他译也有所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