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疲劳驾驶是引发恶性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其检测已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问题。近年来,疲劳驾驶检测系统大多是在DSP 上实现的,尽管硬件系统比较成熟,但是软件系统的开发成为提高系统性能的最大瓶颈。为了节省研发人员编写复杂源代码的时间,本文提出了利用Matlab/Simulink 开放和灵活的开发平台,创建脸部疲劳状态检测模型,直接产生在DSP 上运行的C 代码的方案来解决这一问题。
论文在介绍了疲劳驾驶检测技术的研究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后,主要对疲劳检测技术的原理、论文使用的具体方法和流程进行了详述。其中,脸部疲劳检测方法在Simulink平台下形成仿真模型是本文的主要创新工作。
首先,对获得的原始图像进行了光照补偿预处理,然后利用肤色模型信息对人脸进行分割,将肤色和非肤色区域分离,得到人脸的二值化图像。将二值化图像去除噪声后,采用快速投影的方法进行人脸中心点的定位和区域搜索,粗略地定位出人脸区域。然后运用人脸约束条件,精确地定位出人脸的具体位置。
其次,对人脸区域的上半部分再次使用投影的方法将眼睛定位出来,并对人脸区域的下半部分采用搜索最大连通区域的方法将嘴唇成功地定位。接着把眼睛和嘴唇区域的宽高比作为判断疲劳状态的标准,最终实现了对疲劳状态准确快速地检测。
以上检测方法首先在MATLAB 环境下实现。进而将上述思路在Simulink 开发平台上形成仿真模型,对该模型加以调试,从而实现系统的仿真,并且直接生成可在DSP 上运行的C 代码,接着在DM642 上对生成的部分源代码做了进一步调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