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庆邦的小说素以“柔美”、“酷烈”著称,但是其内涵却有着深沉厚重的悲剧意识,其小说展现的个体人生及社会世相可以说是以悲剧意蕴为底色的,呈现出浓郁而独特的悲剧性。本文主要探讨刘庆邦小说的悲剧意识及其构成。他小说中的代表作几乎全是悲剧,他以独特的视角挖掘人物悲剧命运的成因。因此,悲剧视角是解读刘庆邦小说的一把钥匙。全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刘庆邦小说中的悲剧意识的内涵与表现。具体而言,他的悲剧意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对人性中劣根性和弱点的探索,传达了刘庆邦对人性的严肃思考和对健康人性的热情呼唤;二、对底层女性情感生活的关注和悲悯,揭示了建国以来被政治话语掩盖的女性的不幸生活;三、对农村人进城遭遇命运困境的展现,凸现了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的艰难。第二部分:指出小说中人物的悲剧由多种因素构成,但主要有三种。一、生存欲望满足的匮乏。刘庆邦以其独特的个人话语和人文关怀表现了对生活在物质和精神双重重压下人们的关注和同情,细腻生动地表现了弱小的人们对于恶劣的社会环境的种种困惑和反抗,甚至绝望的心理状态和过激的行为表现;二、由于童年生活创伤的影响,刘庆邦有意无意地书写了众多少男少女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伤害和由此产生的焦虑和恐惧心情;三、国民劣根性之一——“看客”的存在,刘庆邦不无悲哀地发现:虽然鲁迅先生的时代已经远去,然而鲁迅先生提出的改造国民性的任务仍然没有完成,无处不在的“看客”仍然在充当杀人不见血的凶手。第三部分:从刘庆邦的出身以及成长的社会环境、个性气质和创作原则等方面,探讨了他悲剧意识之所以形成的深层原因。他独特的人生经历不仅为他的创作提供了独特的表现对象,而且形成了其独特的抑郁气质和审美感受。这种无形而自觉的意识浸润到他的小说创作中,在审美上呈现为一种特殊的悲剧氛围,一种贯穿作品始终的悲悯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