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有历史记载以来,人类就饱受下腰痛的困扰,目前,这一古老的疾病,现又已成为一种现代的、国际性的流行病。流行病学研究表明,80%的人在他们一生中的某一时期会出现下腰痛,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在任何时间点,约有18%的人群正在遭受下腰痛的折磨。但是,迄今为止有关下腰痛的许多机理还不十分清楚,其治疗效果也不尽满意。 近年来,随着对下腰痛研究的日益深入,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与其它骨骼肌肉组织不同,腰椎间盘随着年龄的增加会经历一个自然的退变过程,其结构、形态和功能均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许多学者都认同腰椎间盘病变是下腰痛的一个主要来源。对下腰痛而言,已经提出了一些被大家所广泛接受的概念,包括有退行性椎间盘疾病,节段性腰椎不稳定,孤立性椎间盘吸收和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等,这些概念以及相应的临床特征都是由一些德高望众的学术权威提出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临床研究的深入,许多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特征变得模糊,甚至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某些不同的概念其实根本就是相同的一种疾病。骨科学发展至今,我们已经认识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上述许多概念仅仅是这个连续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已。许多学者已习惯把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分为三种类型:椎间盘内紊乱(IDD),退行性椎间盘疾病(DDD)和腰椎节段性不稳定,实际上,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三种类型在病理学上也是一个脊柱老化的演变过程。 椎间盘疾病自然病史的特点是疼痛反复发作,间以明显的或完全的缓解期,而且患者疼 浙江大学2004博l:学位论文痛的区域和性质常常含糊不清。卜腰痛的最初儿次发作绝人部分都是腰部肌肉扭伤引起的,这种情况病程较短,而且是自限性的。慢性椎间盘源性卜腰痛是指病程持续3个月以上的疼痛,可伴有臀部疼痛或下肢放射痛,可见于与推间盘有关的一系列病变。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发病年龄多为一10岁左右,临床:I砂伏多变.客观体征很少,又无特异性的生化指标,因而影像学检杏是最重要的诊断依据。退行性推间盘疾病包括腰推滑移和孤立性椎间盘吸收。在X线片上表现为椎间隙狭窄、塌陷、终板硬化、骨刺形成、小关}丁退变和椎间隙积气等.节段性不稳定是指在常规或动力位X线检杏时有不稳定证据,包括椎间隙的水平不稳定和旋转不稳定,常常这些变化在动力位X线片就能发现,偶尔也需要摄属曲一背伸位片加以明确。与椎间盘内紊乱同义的诊断包括有纤维环的放射状撕裂,疼痛性纤维王f;撕裂和疼痛性黑间盘疾病等。一般而言,诸如椎间盘纤维环撕裂,推间盘内紊乱或黑间盘疾病等,常规检查如X线片、CT等井无特异性表现,下腰痛的病因诊断困难,因此,确定每一个下腰痛病人的真正原因所在,就成为我们临床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课题旨在研究CT椎间盘造影与MRI对椎间盘源性卜腰痛的诊断价值,CT腰椎间盘造影结果与盘源性下腰痛手术治疗效果的相关性以及盘源性卜腰痛病人椎间盘内神经和血管浸润的基础研究,具体内容包括: (1)通过对MRI检查异常的卜腰痛病人进行相应节段的CT推间盘造影,研究椎间盘造影与MRI对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诊断价值; (2)分析不同CT腰椎间盘造影结果病人接受相同的椎体间融合手术治疗后的临床满意率,研究椎间盘造影结果与盘源性下腰痛手术治疗效果的相关性; (3)观察CT椎间盘造影结果阳性病人的推间盘标本,探讨病变椎间盘内神经和血管的长入情况。 本课题的研究结果,对于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第一部分CT椎间盘造影与MRI诊断盘源性下腰痛的对照研究目的:狭义的盘源性下腰痛—椎间盘内紊乱,是指因外伤等原因导致一个或多个椎间盘内结构或代谢的改变而引起的下腰痛,无明确的节段性神经症状,X线、CT扫描都正常,因而诊断困难。欲工在脊柱疾病影像学诊断方面能非常准确地发现多种疾病,能非常敏感地发现退浙江大学2004博七学位论文变椎间盘的信号改变。椎间盘造影也被用于椎间盘疾病的临床和实验观察,由于CT推间盘造影可以提供其它检查无法得到的关于椎间盘结构和疼痛敏感性的信息,而且病人可以描述造影过程中的疼痛情况,因此椎间盘造影逐渐成为重要的诊断l:具。本部分的研究目的:l、评价MRI对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诊断价值:2、评价CT椎间盘造影对盘源性卜腰痛的诊断价值:3、对照研究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方法:45例病人,男24例,女21例,年龄26~74岁,平均58.1岁,所有病人下腰痛病史6个月以上,经卧床休息,理疗和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无明确的神经定位体征,常规X线和CT检查正常。所有病人在接受CT椎间盘造影前l周内行1.5T超导MRI检查。评价标准:u三常椎间盘的MRI表现:椎间盘在T.加权像上呈较低信号,分不清髓核与纤维环:在T:加权像上,髓核及内纤维环呈高信号,外纤维环在T,加权和T:加权像上均呈低信号。异常的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椎间盘的MRI表现:T:加权像上呈低信号改变,可以出现纤维环T:加权像上的高信号带(HIZ)或椎间盘的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