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文从骨骼肌形态学和细胞内能量代谢的生物化学(LDH、ATP)角度,对比于31P-磁共振磷谱(31P-MRS)在体检测手段,全面探讨以中等运动强度不同运动周期力竭后骨骼肌能量代谢特点和规律。用传统成型的检测手段佐证31P-MRS是目前一种新型、无创并可以评价骨骼肌运动损伤(EIMD)的新型的检测方法。研究不同运动周期后wistar大鼠骨骼肌31P-MRS的变化,为骨骼肌运动损伤(EIMD)的预防与治疗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以成年wistar雄性大鼠(48只)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周中等强度运动后力竭组(2WME组,N=16只);4周中等强度运动后力竭组(4WME组,N=16只);6周中等强度运动后力竭组(6WME组,N=16只);通过跑台训练,建立骨骼肌运动损伤模型。每组训练结束后其中8只取大鼠右后肢股四头肌,分别做电镜组织切片和相关生化酶学(LDH、ATP)检测,余下8只做31P-MRS在体检测。研究结果:(1)力竭运动后骨骼肌电镜损伤结构改变以2WME组为最重,电镜可见线粒体空泡变性或嵴部缺损,肌纤维排列不规则,部分Z线呈锯齿形变化、有Z线流或Z线消失。4WME与2WME相比组损伤不大。但6WME组损伤最轻; (2)LDH和Na+—ATP活力在2WME和4WME组无明显差异,但6WME明显高于2WME和4WME组(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Ca2+,Mg2+—ATP活力6WME组同4WME和2WME组均具有明显差异(P<0.01),(3) 2WME组Pi、PCr、β-ATP的峰下面积同4WME组相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6WME组PCr的峰下面积明显大于2WME组,(P<0.05); Pi/β-ATP 2WME同4WME组相比,无明显差异;6WME组Pi/β-ATP相比2WME组,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力竭运动后,大鼠骨骼肌损伤的结构改变以2WME组最为严重。力竭运动后能够导致骨骼肌电镜结构的改变,且至少6W以上中等强度运动训练可诱导出骨骼肌运动重复效应(RBE);31P-MRS能够有效评价wistar大鼠骨骼肌力竭性损伤,Pi、ATP、PCr峰下面积可作为检测骨骼肌力竭损伤的观察指标。Pi/ATP比值能定量定性分析骨骼肌的损伤程度,为运动训练提供科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