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我国黄土半干旱区水资源亏缺的现状,以SPAC理论为指导,于2003-2009年对山西省吕梁山西麓的方山县峪口镇土桥沟流域的北京林业大学径流林业试验场的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白榆(Ulmus pumila)和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的蒸腾耗水特性及其与主要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旨在为该地区的植被恢复建设和造林密度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于2009年用茎流计实测蒸腾值反推修正后的Penman-Monteith模型中的重要参数-冠层整体气孔阻力rsT,并用小气象站数据建立了rsT和主要气象因子的回归模型。并分别用小气象站数据和离石气象站数据模拟蒸腾过程,通过对比发现,当用离石气象站数据拟合时模拟值约为小气象站模拟值的1.7倍,但将rsT乘以一个修正系数后,两者晴天的拟合结果误差不超过10%。●本文使用多日的连续观测数据对rsT回归,而并非仅仅使用一日的数据,使回归后的模型更具有适用性,更能准确反映其变化规律,符合长期研究的需要。●利用茎流计数据反推rsT后与气象因子回归比使用Li-1600实测rsT后与气象因子回归更具有更大的准确性,通过模拟值和实测值的对比发现,前一种方式的总体误差在7%以内,后一种方式的总体误差在12%以内。●研究区生长季潜在蒸发为465.08mm,侧柏、白榆和油松的冠层蒸腾分别为169.51mm、214.43mm和126.63mm,林木耗水量分别为177.80mm、236.88mm和130.56mm。其中5月、6月和10月降水量远远低于潜在蒸发量,存在着较大的水分亏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