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徽江淮地区汉墓数量多,类型丰富。本人在系统梳理本地区汉墓材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期研究,并考察文化因素的构成及历时性变化。通过不同地区汉墓出土泥质陶器与硬釉陶器的差别,以及结合墓葬形制和已发表的汉墓的分布情况,进行分区研究,初步将安徽江淮地区分为四个小区,即东部区、沿江区、皖西区和皖中区。第三章分别分析了各小区墓葬主要形制及其葬具,在此基础上将安徽江淮地区汉墓形制分为五大类,即小型土坑竖穴墓、木椁墓、砖室墓、石室墓及混合类型墓葬。其中,以木椁墓数量居多,葬具以一椁一棺为主。根据墓道的有无,将木椁墓分为A、B两型。根据葬具的差异,将A型分为一椁一棺、一椁两棺、一椁重棺、重椁一棺、重椁重棺五个亚型,B型分为单棺、一椁一棺、一椁重棺三个亚型。根据墓室的多少,将砖室墓分为A型单室墓、B型双室墓、C型多室墓。根据与主室位置关系的差异将B型双室墓分为三个亚型。C型多室墓往往有前室、侧室、耳室,有的存有并列的主室。石室墓分画像石墓与非画像石墓。在随葬器物上,分别对东部区硬釉陶器、沿江区泥质陶器和硬釉陶器、皖西区泥质陶器的典型器物进行类型学分析研究,将东部区汉墓分为三期,即西汉早期、西汉中期前段与后段、西汉晚期;沿江区汉墓分为四期,即西汉早期、西汉中期、西汉晚期、王莽-东汉早期;皖西区分为四期,即西汉早期前段与后段、西汉中期前段与后段、西汉晚期、王莽-东汉早期。皖中区主要通过随葬品组合及特征明显的铜镜、铜钱,并参照其他三小区的类型学分析结果进行年代判断,初步分为了五期,即西汉早期、西汉中期、西汉晚期、王莽-东汉早期、东汉中晚期。从类型学分析结果来看,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陶器存在这不同的特点,因此,第四章以时间为轴线考察了各区陶器特点及时代演变规律,并对年代相近的不同地区进行比较,而从总结出安徽江淮地区汉代墓葬随葬陶器的四个主要特点。第五章分析安徽江淮地区汉墓中文化因素的构成,并将其分为A、B、C三个大群。A群:汉代以前列国文化因素的遗留,包括东南沿海地区的吴越文化因素、楚文化因素、秦文化因素等。B群:汉代文化因素,包括汉代主体文化因素和汉代变体文化因素,其中汉代变体文化因素是汉代主体文化因素在不同地区与当地传统文化因素相互影响而产生的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因素类型。C群:域外文化因素。最后考察了各个类型文化因素的历时性变化。其中汉代文化因素大约在西汉中期成为本地区主体文化因素,楚文化、秦文化自西汉早期不断消退,西汉晚期以后已少见,东南吴越硬釉陶文化所体现的汉文化特征,应是其逐步融合于汉文化历史进程中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