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反迷信教育研究——以鄂西为例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jj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民族地区反迷信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政策和法律的范围内,用传统与现代教育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有组织、有领导地铲除迷信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建设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形成科学的、民主的、大众的民族精神文化,这是一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并且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具有社会性、科学性、复杂性、层次性和本土性。  民族地区反迷信教育面临的困境很多,主要表现在:民族地区反迷信教育存在目标与现实的偏差,运动式反迷信教育怪圈以及实质难以把握。这些困境来源于四个方面。一是经济成因。主要表现在民族地区生产力落后,教育对象家庭收入低,迷信成为敛财工具,经费投入少。二是文化成因。主要包括迷信根深蒂固,文化建设乏力,外来宗教渗透和文化心理排外。三是教育成因。既有国民教育薄弱,又有精神正能量不足,还有心理疏导欠缺。四是行政成因。首先是体制不够健全,其次是制度未完善,最后是保障乏力。  民族地区反迷信教育的路径有三点。一是夯实反迷信教育的物质基础。这包括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解决教育对象的实际困难、实现电视网络媒体村村通、加大反迷信教育资金投入。二是建设反迷信教育的精神文化。这涵盖了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推动民族地区的科学普及、丰富民族地区的娱乐生活、加强反迷信教育读物编写、规范民间婚丧嫁娶仪式。三是建立反迷信教育的工作体系。首先成立反迷信教育的领导机构;其次强化反迷信教育的工作网络,这包括继续加强“谈心室”建设、健全公开的信息反馈渠道、组建反迷信教育研究基地、建立反迷信教育的激励机制、完善反迷信教育的法律法规。  综上所述,民族地区反迷信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当前面临的困境很多,但只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深入实践开展研究,必能找出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反迷信教育路径。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旅游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的旅游方式逐渐趋于个性化和创新化。休闲农业正是顺应时代潮流而产生的新型旅
本文以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复合行政理论为指导,运用系统分析、博弈分析等方法,以湖南省花垣县、重庆市秀山县和贵州省松桃县为例,研究了构建省际民族聚居区政府跨界协作机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