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胰岛素和胸腺五肽作为蛋白和多肽类药物的代表,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蛋白口服给药载体VB12-Gel-Core-SLN。这种载体以载药凝胶为内核,以固体脂质为骨架,以具有特殊吸收机制的VB12为表面配体,具有较高的包封率、较低的药物突释量、较强的体内吸收。本文首先从分子结构中含有活性反应基团的亲水性多糖类、疏水性PLGA和脂质材料中筛选适合吸收促进剂VB12共价键合的载体。结果显示,以壳聚糖、透明质酸和海藻酸钠为代表的天然水溶性高分子不适合制备粒径较小、溶胀率低、在胃肠道能够稳定存在的纳米粒;以右旋糖酐为代表的交联水凝胶纳米粒不适合在表面键合VB12;以PLGA为代表的疏水性高分子不适合与具有空间位阻的VB12发生共价结合。由此,本文确定了以在水中不溶胀、反应无位阻的固体脂质纳米粒(SLN)作为键合载体的设计思路。在SLN制备过程中,根据处方前研究,首先排除了对蛋白类药物具有较强破坏作用的熔融-分散工艺。在对溶剂扩散法和乳化溶剂挥发法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两种方法制备的SLN粒径在500nm以上,包封率在10%以下,不适合作为蛋白类药SLN的制备工艺,本文选用了具有一定SLN包封率和较小粒径的复乳溶剂挥发法进行详细研究。选用六种类型的脂质材料,研究其接触角,以确定其疏水性,结果表明脂质材料的疏水性顺序为:单硬脂酸甘油酯<硬脂酸棕榈酸二甘油酯<三棕榈酸甘油酯<三山俞酸甘油酯<硬脂酸<硬脂醇<棕榈酸棕榈酯。考察脂质特性对于初乳制备、复乳形成、溶剂挥发、药物包封、体外释放和体内吸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脂质疏水性对上述过程都有显著性影响,与其它脂质材料相比,疏水性适宜的硬脂酸棕榈酸二甘油酯制得的SLN具有良好的制剂学性质,粒径为216.8±30.9nm,荷电-14.74±1.10mv。载入胰岛素后,包封率为34.23±3.19%,4h突释药量为33.28%;载入胸腺五肽后,包封率为22.77±4.25%,4h突释药量为47.43%。体内研究表明,与棕榈酸棕榈酯和三棕榈酸甘油酯相比,由硬脂酸棕榈酸二甘油酯制备的胰岛素SLN药理相对生物利用度相对较高,为4.53%,这与其适宜的疏水性、较小的粒径和相对较低的突释量有关。因此,确定硬脂酸棕榈酸二甘油酯为后续研究的脂质材料。为进一步提高SLN的包封率,降低药物的突释量,本文将温敏溶胶-凝胶转变技术,融入复乳溶剂挥发工艺中,在低温下向油相中加入载有蛋白的溶胶内水相,利用超声破碎得到含有溶胶的油包溶胶初乳,继续超声,利用超声产生的热量使内相溶胶转变为固态凝胶,维持凝胶转变温度,制备复乳,挥去溶剂,得到含有载药凝胶内核的Gel-Core-SLN,载入胰岛素后,包封率提高到57.36%,4h突释药量降低到10.17%;载入胸腺五肽后,包封率为61.97%,4h突释药量降低到15.43%。结果表明,Gel-Core-SLN具有较好的提高包封和降低突释作用,因此作为后续表面键合VB12的载体。本文采用EDC/DMAP法,合成了VB12硬脂酸酯,在二氯甲烷-水体系中,VB12硬脂酸酯分布在脂相,并向界面区域聚集;将其载入Gel-Core-SLN后,得到红色胶体混悬液VB12-Gel-CoreSLN,粒径为314.4±16.8nm,电位为-14.72±1.84mv,通过可见分光光度法,证明其在纳米粒的表面有一定量的分布。将胰岛素和胸腺五肽载入VB12-Gel-CoreSLN,并以粒径、电位、包封率、释放度和蛋白稳定性为指标,考察制剂的物理学生物学稳定性。结果表明,VB12-Gel-Core-SLN是一种稳定的载体系统,放置3个月后,粒径和电位略有增加,但包封率、释放度和蛋白质稳定性变化不大,这是由于药物被封闭在内核,受外界因素影响小。以胰岛素为代表,研究Gel-Core-SLN和VB12-Gel-Core-SLN在蛋白口服给药中的体内吸收和药效。相对于皮下注射剂,胰岛素普通SLN、Gel-Core-SLN和VB12-Gel-Core-SLN的药理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4.53%、6.01%和9.31%,药理相对生物利用度逐步提高,体内外相关性良好。证明了Gel-Core-SLN较高的包封率和较低的突释量,使得随制剂运载进入细胞的药量较多;VB12-Gel-Core-SLN的吸收过程中存在着由VB12介导的胞吞机制。体内实验中发现,给药方式、食物、配体VB12硬脂酸酯的加入量和粒径对VB12-Gel-Core-SLN的药理相对生物利用度有重要影响。回肠给药后VB12-Gel-Core-SLN的药理相对生物利用度略低于Gel-Core-SLN,为5.87%。将VB12-Gel-Core-SLN先与胃和十二指肠匀浆孵化后,再回肠给药,药理相对生物利用度有所提高,为7.31%;当先给予实验动物VB12或富含VB12的食物,后给予VB12-Gel-Core-SLN制剂,VB12的促吸收效果丧失,两种情况下的药理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6.07%和6.40%;配体加入量分别为4mg、8mg和10mg时,其药理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7.03%、9.31%和9.28%,配体浓度增加到8mg时,VB12的促吸收效果已经达到极限;在粒径362nm到3361nm之间,随粒径的增加VB12-Gel-Core-SLN的吸收率下降,粒径为362nm的VB12-Gel-Core-SLN的药理相对生物利用度最高,为9.31%。本文研究证明,VB12-Gel-Core-SLN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蛋白口服给药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