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日光性角化病的临床与病理特征分析目的:日光性角化病临床表现不典型,导致临床误诊率高,不同临床表现需要与不同的疾病相鉴别,而组织病理诊断具有高的诊断率,为了提高其诊断、防治水平从而降低发病率及癌变率,本研究就其临床、病理、诊断方面的特点进行综合性分析。方法:通过回顾分析,选取1997年1月-2008年12月期间患者中病历资料保存完整,经病理切片证实的日光性角化病患者90例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对HE组织切片进行观察、分析其病理特征。数据采用Excel整理,结果用SPSS10.0统计分析。结果:1997-2008年共有790851人次的门诊量,取组织病理检查14550例,其中确诊日光性角化病90例,构成比为1.13/万,平均年患病构成比为9.4/十万,以1997至2002年及2003年至2008年前后6年来划分,两阶段确诊病例与确诊未患病例数(x2=3.934,P=0.047)、与门诊量之比(x2=23.751,P=0.000)差异有显著性。男女性别比为1∶1.5,发病以农民为多见,发生于50岁以上者占92.12%,平均患病年龄65.94±10.46岁,病程平均2.6年,发生于面部占92.2%。临床表现为红褐色斑片46例(51.1%),黑褐色斑片23例(25.6%),黑色丘疹8例(8.9%),皮角7例(7.8%),糜烂性斑片4例(4.4%),合并溃疡2例(2.2%)。组织病理可见表皮不典型角质形成细胞增生、排列紊乱,病理分型为肥厚型36例(40%),萎缩型22例(24.4%),鲍温样型15例(16.7%),棘层松解型5例(5.6%),苔藓样型6例(6.7%),色素型6例(6.7%),发展成侵袭性鳞状细胞癌2例(2.2%);18例(20%)合并有毛囊受累,11例(12.2%)合并有汗腺导管受累。复发2例(2.2%)。84例(93.3%)有真皮日光弹力纤维变性,其中Ⅰ级39例(43.3%),Ⅱ级18例(20%),Ⅲ级27例(30%);6例(6.7%)未见明显日光弹力纤维变性。90例中临床诊断与组织病理诊断符合率仅为42.2%,最易误诊为脂溢性角化病、基底细胞癌、色素痣及Bowen病等。结论:日光性角化病好发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发病女性高于男性,面部高发,病理示表皮不典型角质形成细胞增生、排列紊乱,以肥厚型、萎缩型、鲍温样型常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极容易误诊,需引起临床医师高度警惕。第二部分日光性角化病角质形成细胞的体外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目的:国内外学者已建立和发展了多种疾病状态下角质形成细胞的培养方法,但目前关于日光性角化病角质形成细胞的体外培养的研究未见报道。本实验旨在体外分离培养人日光性角化病角质形成细胞并鉴定其生物学特性,建立体外研究日光性角化病的细胞模型,为深入研究其分子发病机制提供研究对象和可靠的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无血清角化细胞培养液培养日光性角化病皮损异常增生角质形成细胞(AKKc),探索优化的细胞培养体系;同时培养同龄老年人正常角质形成细胞(O-NKc)及皮肤鳞癌细胞株A431,作为参照组。采用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生长特性,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同时采用角蛋白免疫组化的方法做细胞的上皮源性检测;生长曲线观察细胞生长增殖能力、划痕试验观察细胞的迁移能力、软琼脂集落形成能力和裸鼠皮下成瘤性试验等鉴定日光性角化病角质形成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结果:原代培养的细胞显示典型的表皮细胞特征:倒置显微镜下培养细胞呈典型的“铺路石”状,免疫荧光为角蛋白阳性,电镜下可见细胞内有大量的张力纤维,AKKc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细胞的核仁增大,异染色质及线粒体数量增多,内质网数量少特点,细胞较为幼稚。AKKc的生长曲线、划痕实验、双层软琼脂集落形成率实验介于O-NKc和鳞癌A431细胞之间。结论:体外成功分离培养出日光性角化病的角质形成细胞,证实体外培养的AKKc是一种介于正常与鳞癌之间的过渡型细胞,AKKc细胞的特殊生物学行为为研究日光性角化病上皮异常增生阶段的癌变机理、发病机制及其阻抑癌变提供了理想的细胞模型。第三部分TGF-β/Smad信号传导通路及相关基因在日光性角化病中的表达及意义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β/Smad信号传导通路中TGF-β1、受体(TβRⅠ、TBRⅡ)、Smad相关蛋白以及P53、MMP-2、Fas、FasL在日光性角化病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相互间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日光性角化病的发病机制。方法:首先运用实时定量多聚酶链反应(RT-Real time PCR)及MaxiVisionTM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研究不同正常面部皮肤、日光性角化病和皮肤鳞癌组织中TGF-β1、受体(TβRⅠ、TβRⅡ)、Smad相关蛋白以及P53、MMP-2、Fas、FasL mRNA、蛋白及定位。然后利用消化分离的方法原代培养正常人面部及日光性角化病皮损的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进行了细胞鉴定;用RT-Real time 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了日光性角化病和对照组细胞中TGF-β1、受体(TβRⅠ、TβRⅡ)、Smad相关蛋白以及P53、MMP-2、Fas、FasL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结果:(1)在正常皮肤、日光性角化病及鳞癌组织中,可见Smad7、MMP-2、P53、FasLmRNA的表达在三种组织中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而Fas mRNA表达逐渐减弱,存在差异;TGF-β1、TβRⅠ、TβRⅡ、Smad2、Smad3、Smad4 mRNA则在AK中增加,在SCC中减弱。这和免疫组化中观察到的结果相吻合,Smad7、P53、FasL蛋白随着疾病进展逐渐增加,Fas蛋白逐渐减弱,而TGF-β1、TβRⅠ、TβRⅡ、Smad2、Smad3、Smad4、MMP-2蛋白在AK中在有病变基底层减弱,但在表皮上部和真皮内增加。(2)将原代培养的日光性角化病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分别与正常细胞相比:TGF-β1、p53、Smad4、Fas和FasL表达的变化趋势相同,即同为升高或下降;TβRⅠ、TβRⅡ、Smad2、Smad3、Smad7和MMP-2的表达的变化趋势则相反,即TβRⅠ、TβRⅡ、Smad2、Smad3、和MMP-2在AKKc中降低,在AKFb中降低,Smad7表达则相反。结论:日光性角化病中存在着的TGF-β/Smad信号转导途径障碍涉及了其多个重要环节的表达异常;AK的发生和发展可能不是由某个基因失常引起,更多可能是因为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中TGF-β/Smad信号转导途径和多基因功能紊乱相互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