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点切实解决了偏远地区学生上学远、上学难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于教育公平的促进。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的日益普及,其带来的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日益凸显,加之教学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偏低,教育差距又在一定程度上被拉大了。所以,提高教学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遗憾的是,现有教研模式大都是利用网络设备在课程平台上完成学习、讨论和作业。考虑到教学点本身缺乏网络条件和充足硬件设施的特殊情况,本研究采用联片教研这一“中心辐射”式的教研模式。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到当前教学点联片教研模式研究现状及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社会建构主义、群体动力等理论的支持下,尝试构建出一种适宜于本研究对象的联片教研活动组织方式。考虑到研究对象教研意识薄弱、教研参与度较低的问题,笔者尝试通过教研共同体的构建来营造教研氛围,以期在同伴影响和协作互助中促进教学点教师的参与。与此同时,笔者根据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设计了适宜于研究对象的课程资源、教研活动、教学实践活动和评价方法。并通过一系列支持和干预保障了教研活动、教学实践活动和评价的实施。通过骨干教师的最终评价数据和联片教研的过程性材料发现:1.教研共同体的构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联片教研活动的开展;2.联片教研活动和教学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提高教学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3.教学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可以逐步改善教学点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的问题。此外,教学点教师在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方面稍有欠缺,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提出了提高联片教研有效性的一些策略。通过对联片教研模式的创新应用的尝试,笔者期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教学点教师联片教研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促进教学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解决教学点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