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葫芦丝是云南傣族特有的簧管乐器,傣语称为“筚朗道”,意为带葫芦的吹奏乐器。根据史料记载,它是由葫芦笙演变改造而成的,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葫芦丝发源于云南省德宏州素有“葫芦丝之乡”的梁河县,随着时代的发展,傣族葫芦丝在形制功能、乐器制作、演奏技法、表现形式、音乐作品、传承模式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迁与发展。它的形制功能更加趋于完善;它的乐器制作逐渐摆脱了家庭作坊,形成专业制作葫芦丝的工厂使生产更加趋于规范化与规模化;它的演奏技法借鉴了许多其它吹管乐器的技巧而变得更加复杂化;它的表现形式受到中西文化的影响逐渐趋于多样化;它的音乐作品受到全球音乐大融合的影响逐渐具有时代化,它的传统模式从单-的自然传统模式逐渐向大众化与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如今,葫芦丝正处于高度发展的时期,这是因为它是一个具有傣族音乐特色的“五好”乐器,即好听、好看、好学、好买、好带。近些年来葫芦丝音乐文化通过电视、广播、书籍、网络等各种媒介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传播开来,它不仅在国内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而且在国际上享有名气,曾被誉为“东方萨克斯”。本文主要以德宏州梁河县傣族葫芦丝为研究对象,一方面对德宏州梁河县葫芦丝的传承现状与变迁影响进行思考与分析,并对葫芦丝在梁河县变迁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另一方面,通过对德宏州梁河县葫芦丝的传承与变迁的探讨,以期对少数民族乐器的发展研究尽一份微薄之力。第一章,首先对德宏州梁河县的概况与傣族传统葫芦丝的历史发展进行概述,指出葫芦丝发源于德宏州梁河县,它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美丽传说以及扎实的民众基础。然后,对传统葫芦丝的形制、演奏技法、音乐曲调、表演形式以及与傣族传统文化的关系进行客观的论述。本章综合指出传统傣族葫芦丝因受到传统传承模式的制约而存在着许多相互牵连发展的局限,如音域狭窄、制作工艺粗糙、音乐曲调和表演形式单一。同时,本章指出傣族传统葫芦丝与傣族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第二章,主要从傣族葫芦丝的形制、种类、制作工艺以及演奏技法等方面来具体论述葫芦丝的变迁。傣族葫芦丝本体的变迁主要受到外来的新型工艺与新型材料的影响,新型的傣族葫芦丝则朝着使用方便,性能稳定以及多技巧的方面发展。如傣族葫芦丝音孔的增多使得音域增宽,借鉴笙和竹笛的“双吐”、“三吐”的演奏技巧,制作葫芦丝的簧片采用黄铜标准批量生产,可以使用多种材料制作葫芦等,这些同时使傣族葫芦丝的种类增多。第三章,从傣族葫芦丝的表现形式与音乐作品方面解析傣族葫芦丝的变迁发展。葫芦丝的音乐作品发展一方面受到制作工艺与演奏技法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受到外来音乐文化的冲击,葫芦丝音乐作品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更加追求新型的创作形式与演奏形式,许多不同类型的乐曲(不论古典乐曲还是当今的流行乐曲)都被改编为傣族葫芦丝独奏曲,出现了许多创作或改编的葫芦丝乐曲,使葫芦丝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如独奏、重奏以及与民乐队合奏等。第四章,针对葫芦丝以上变迁发展的特点对梁河县傣族葫芦丝的传统模式与社会功能变迁进行综合分析。梁河县傣族葫芦丝的传承模式经历了家庭传承、自然传承的传统传承模式,发展到社会普及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的传承模式,这与其它艺术形式的传承模式相仿。而它的社会功能受到梁河县傣族生产生活环境的影响,由男女传情与娱乐等功能逐渐发展到审美功能、教育功能、保健功能、族群识别、商品等功能,由此可见傣族葫芦丝社会功能的变迁受社会需求的影响。针对梁河县傣族葫芦丝的变迁现状,笔者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需要对傣族葫芦丝的制作工艺进行保护,同时大量培养传承人,以及通过各个方面大力促进葫芦丝的发展,如葫芦丝产业链的发展、旅游业的刺激、多媒体的宣传等方面。本文主要运用民族音乐学的田野调查法、整体研究法以及对于葫芦丝文献研究,从社会学的视角对梁河县傣族葫芦丝及其音乐的变迁进行了分析。以往的研究,仅在葫芦丝演奏技法与音乐作品方面探讨较多,对于梁河县傣族葫芦丝的变迁研究甚少。笔者通过深入考察,以及对已有葫芦丝学术成果的整理和分析,梳理傣族葫芦丝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发展。其研究目的一方面是探讨古今梁河县傣族葫芦丝的变化以及所蕴含的文化变迁。另一方面,使人们更加的了解梁河县傣族葫芦丝的发展历程,促使傣族葫芦丝更好的保护与传承。同时,通过对梁河县傣族葫芦丝变迁的研究,以点带面的透析出傣族葫芦丝及其音乐的发展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