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就英汉运动类动词隐喻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索性研究。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1)对比分析了英汉运动类动词隐喻概念化模式,包括英汉在基本隐喻、复杂隐喻以及事件结构隐喻框架下的源域与目标域之间映射过程中的异同及相关的触发性因素;(2)考察了英汉动词隐喻框架下的词汇化模式之间的异同,旨在填补先前有关英汉动词词汇化模式研究的空白;(3)通过深入分析英汉语言类型学意义上的异同,集中阐述了汉语语言系统的类型归属问题。本文使用动词隐喻这一名称贯穿整个研究过程,目的在于展示以运动类动词为核心的隐喻概念化表征以及相关的句法和语义特征。本文最初的研究理念源于先前有关隐喻理论研究方面的不足,即研究焦点过多地集中在隐喻的认知这一层面,而专门针对英汉概念隐喻框架下的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过程、造成映射差异的触发性因素、文化因素的影响力以及相关词汇化模式的异同均无系统而详尽的分析和阐释。基于以上事实,本文提出了三个研究问题,具体如下:1、英汉运动类事件中动词隐喻源域与目标域之间映射过程有何异同?2、英汉用于表征运动类事件的词汇化模式有何特征?3、在何种程度上,英汉在语言类型学意义上同属附加词型框架语?针对以上研究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对三个研究假设:1、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内,英汉运动类动词隐喻源域与目标域之间映射过程的表征模式大体相同。然而,二者之间不同的隐喻化例证均可通过不同的认知过程得以解读,包括细化、规约化、特殊化、以及文化、认知选择等因素。2、就运动事件词汇化模式而言,英汉通常被认为由主动词来表征方式,而路径信息多由路径小品词或路径动词来完成。然而,二者由于语言系统上的差异,因此,在表达方式、路径和背景信息时,尤其在动词隐喻视角下,将会体现出各自的词汇化特征。3、尽管认知类型学将英汉划分为附加词框架语类型,但是,当我们将方式和路径两种成分与动词的运动性特征进行综合考察时,汉语将会同时表现出附加词型框架语与动词型框架语两种语言类型性特征。本研究的目标:(1)确认英汉动词隐喻的认知概念基础;(2)探讨文化模式在英汉动词表达式以及对相关表达式解读方面的作用;(3)依照Talmy (1985, 2000ab)的语言类型学框架,集中对比分析了影响动词形式化表征的三种成分,即方式、路径和背景,旨在厘清英汉动词隐喻的词汇化模式。(4)基于英汉动词隐喻词汇化表征的分析结论,深入剖析了汉语类型学意义上的归属问题。本研究的语料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获取,即英汉短篇小说和突发新闻报道。其中,用于分析英汉动词隐喻认知映射过程的英汉短篇小说均为十篇;突发新闻来自于国内外著名媒体针对印度洋海啸事件的相关报道。用于分析英汉运动类动词隐喻词汇化模式的语料来自于英汉短篇小说各十五篇。同时,本文参照英汉词频词典最终确认英语常用运动类动词(包括方式和路径动词)为140个,汉语115个;英语例句1502个,汉语例句1234个。所收集的数据经由SPSS软件处理的基础上,做出了相关的描述性和解释性分析。通过以上两种所收集的语料进行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最终结果证实了本研究最初的基本研究假设。首先,英汉动词隐喻的共同性主要表现在目标域和隐喻映射过程方面,而差异性则突出表现在源域,尤其是针对运动事件的细节刻画方面;同时,那些具有高度具体化特征的基本隐喻源于各自不同的文化模式。其次,就英汉动词隐喻的词汇化模式而言,英语多采用具有高度细致化语义特征的单个动词来对方式成分进行编码;汉语则普遍利用具有不同词性的单字间的组合来完成对方式信息的传递。在路径含义的表达方面,英语多采用介词等路径附加词;而汉语中的路径含义的表达则主要以动词来实现,并同时表现出两个重要特征:一是指向动词分布的广泛性;二是连续路径含义表达上的有限性。相对于方式和路径成分含义,背景成分在英汉动词隐喻环境下的分布状况和表达方式大体相同。最后,经过以上针对英汉词汇化模式的分析,本文提出汉语并非典型意义上的附加词型框架语,尤其当我们从字本位的视角出发,并将方式和路径两种成分与动词的运动性特征进行综合考察时,汉语则突出表现出了动词型框架语的基本特征。本文主要贡献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系统而深入地对比分析了英汉动词隐喻概念化认知映射过程之间的异同;(2)详尽探讨了英汉动词隐喻的词汇化模式之间的异同及其类型归属问题;(3)通过自然语料的收集与分析,阐明了隐喻研究须同时考察相关文化因素、认知概念化过程以及形式化表征,以达到了客观、全面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