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人民银行于2004年10月取消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于2013年7月取消了贷款利率下限,2015年10月央行进一步取消了存款利率上限,标志着我国已经基本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净息差(Net Interest Margins,NIM),利息净收入除以生息资产得到的比值,反映了商业银行运用生息资产获得的收益水平。一方面,利息净收入是我国商业银行的重要利润来源;另一方面净息差水平反映金融中介在资源配置中的交易成本,高息差往往意味着金融中介给社会融资带来了效率损失,减小了社会总福利。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下的净息差影响因素,有助于商业银行调整经营战略更好地应对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冲击,也有助于监管当局更加全面的了解本国银行业净息差影响因素从而实施更有效的利率管理,此外还可以检测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利率政策因素对银行净息差的影响从而了解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政策效果。国际上对银行业净息差影响因素的研究始于1981年,Ho& Saunders(1981)提出了交易商模型(Dealer Model),作者认为净息差是银行对交易面临着不确定性风险所要求的补偿,通过模型推导得到净息差的影响因素为:垄断势力、风险厌恶程度、利率波动大小及交易规模,且净息差与这几个因素正相关。Maudos& Guevara(2004)将交易商模型进一步扩展,增加了信用风险和平均运营成本这两个因素,扩展后的模型显示净息差与垄断势力、风险厌恶程度、利率风险、交易规模、信用风险和平均运营成本等因素正相关。国内外对于银行业净息差的实证研究基本上都是以交易商模型或者是扩展后的模型为基础,再将其他由于理论模型假设过于苛刻理想而未引入理论模型中的现实中可能影响净息差的一些因素一起加入到实证模型中,以此研究各国的净息差影响因素。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⑴研究我国及美、日、德等国外典型成熟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路径,在从利率市场化给各国银行业带来的影响得到的启示基础上来分析利率全面市场化对我国银行业净息差及经营等方面的影响。其次从理论上分析影响我国银行业净息差的主要因素:Maudos& Guevara(2004)模型推导出的影响净息差的银行个体因素;中外学者在实证研究中引入的其他该理论模型未包含的因素,既有银行个体因素也有宏观经济因素;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对我国净息差可能有重大影响的利率政策变动因素。⑵在借鉴Maudos& Guevara(2004)模型、参考中外学者实证中引入的其他该模型未包含的因素并考虑我国利率政策因素的影响来开展净息差影响因素实证分析。本文选取样本包含2007-2015年20家上市商业银行(沪深上市银行中2015年底资产规模排名前20)的观测值,以净息差为被解释变量,用于模型的解释变量包括银行个体因素、宏观经济因素及利率政策变量因素三大类。其中银行个体因素变量包括:风险类因素(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及风险厌恶程度);资产收入结构及效率类因素(机会成本、管理质量、非利息收入占比及垄断势力)。宏观经济因素变量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率、货币宽松程度及金融深化程度。利率政策因素变量为D2013这个时间虚拟变量(设定t<2013,D2013=0;t≥2013,D2013=1),该变量用来代表2013年贷款利率下限放开这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里程碑事件可能对银行净息差产生的影响,且预期其系数为负,通过实证检验其系数和显著性来检测该利率政策的实际效果。⑶将样本按照国有银行(5家)、股份制银行(8家)和城商行(7家)进行分类后分别对各类型银行进行回归分析后发现,非利息收入占比、垄断势力对三类银行的净息差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对三类银行的净息差影响均不显著;其余各影响因素对不同类别银行净息差的影响稍有差异。影响差异主要体现为:流动性风险、机会成本与城商行净息差均有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对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正向影响均不显著;金融深化程度与城商行净息差显著负相关,但对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负向影响均不显著;风险厌恶程度与三类银行净息差均正相关但只对国有银行影响显著;管理质量对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这两类大型银行有显著正向影响,对城商行影响不显著;经济增长与三类银行净息差均负相关,但只对城商行净息差影响明显;货币宽松程度只对国有银行有显著的消极影响;通胀水平只与股份制银行净息差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对其他两类银行净息差的正向刺激作用不明显;三类银行时间虚拟变量系数均为负,与预期一致,但只有城商行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贷款利率下限放开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政策起到了降低银行业息差的效果,其中三类银行中规模最小的城商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下受到冲击最大。⑷从实证结果中分析得出的结论基础上,为货币当局和银行业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笔者认为货币当局应当确定合理的存款准备金率和资本充足率,降低银行业准入门槛,鼓励银行业产品创新,完善征信体系,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需提高公开市场操作能力、完善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减轻利率市场的过度波动、有效控制通胀水平并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功能。银行业应当完善贷款定价机制以充分补偿各种风险因素、完善内部信用评级机制、采用多种方法检测流动性风险,灵活运用套期工具对冲部分利率风险;大力拓展中间业务,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大业务系统的科技开发投入,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以应对利率市场化下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