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不仅为人类提供碳水化合物等必需能量,同时还含有具有独特的营养价值的抗氧化物质。为明确不同种皮色泽小麦酚类抗氧化物质积累机理,选用两个黑小麦(周黑麦1号、农大3753),两个紫麦(冀紫439、济紫麦4号),一个蓝麦(蓝小麦),1个白麦(鑫华麦818)为材料,分别选取乳熟期小麦籽粒,成熟期小麦籽粒以及采用蒸汽热处理后的小麦籽粒,利用靶向和非靶向代谢组技术,比较不同种皮色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不仅为人类提供碳水化合物等必需能量,同时还含有具有独特的营养价值的抗氧化物质。为明确不同种皮色泽小麦酚类抗氧化物质积累机理,选用两个黑小麦(周黑麦1号、农大3753),两个紫麦(冀紫439、济紫麦4号),一个蓝麦(蓝小麦),1个白麦(鑫华麦818)为材料,分别选取乳熟期小麦籽粒,成熟期小麦籽粒以及采用蒸汽热处理后的小麦籽粒,利用靶向和非靶向代谢组技术,比较不同种皮色泽小麦酚类代谢物差异及热处理过程对酚类物质的影响;同时以紫麦(冀紫439)和白麦(鑫华麦818)为材料,分别在郑州和原阳设置高氮(HN,210kg N hm-2)和低氮(LN,105kg N hm-2)处理,采用分层碾磨方法将籽粒从外向内依次分为5层(LY1,LY2,LY3,LY4,LY5),研究氮肥对不同层次籽粒中的总酚、总类黄酮、花青素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的调控效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种皮色泽小麦籽粒中的代谢物差异及其热处理的影响采用非靶向代谢组技术对6个不同颜色小麦品种代谢物分析表明,黄酮类生物合成途径与籽粒颜色的形成密切相关共鉴定出866种差异代谢物,其中黄酮类化合物有105种,酚酸类化合物有39个;多数酚类化合物在黑小麦和紫小麦中的丰度高于蓝小麦。绝对定量靶向代谢组分析表明,不同品种类黄酮组分存在显著差异,紫麦中含有较高的芦丁、芍药苷-3-O-葡萄糖苷、天竺葵素-3-O-葡萄糖苷、氯化芍药苷和香叶木素,而蓝小麦含有较高的花旗松素、木犀草素;但上述成分在白粒小麦中仅有微量。热处理影响了黄酮类化合物的组成和含量,热处理导致芦丁、天竺葵素-3-O-葡萄糖苷和氯化芍药素-3-O-葡萄糖苷的代谢物显著上调,而氯化芍药素、香叶木素、木犀草素和对香豆酸显著下调。其中对香豆酸从鲜食籽粒中1752.19μg kg–1下降到热处理籽粒的462.08μg kg–1.(2)不同灌浆阶段及热处理下小麦籽粒抗氧化活性差异小麦籽粒总酚,类黄酮,抗氧化活性随着种皮颜色的加深而依次增强,主要表现为黑麦>紫麦>蓝麦>白麦。在热处理条件下,籽粒的总游离酚含量最低(0.63~0.87 mg g-1),而成熟籽粒的总结合酚含量最低(1.53~1.83 mg g-1)。游离酚和结合酚的TEAC值在鲜食黑小麦籽粒(ND3753和ZHM1)中最高(9.05μmol g-1和9.46μmol g-1),而在成熟白小麦(XH818)中最低(3.81μmol g-1和7.13μmol g-1)。此外,结合酚的FRAP值和DPPH值在鲜食籽粒中最高,而在成熟籽粒中最低。表明乳熟期小麦籽粒可以用于生产富含抗氧化物质的原料。(3)小麦籽粒胚乳不同层次酚类物质与抗氧化活性差异对小麦籽粒不同层次面粉抗氧化物质分析表明,游离酚和结合酚提取物中的总酚、总类黄酮以及花青素含量从籽粒外层到内层呈下降趋势,以LY5层最低(总酚1.05~2.03 mg g-1、总类黄酮0.24~1.19 mg g-1、花青素0.64~0.97μg g-1),LY1层最高(总酚1.76~3.98 mg g-1、总类黄酮0.74~3.36 mg g-1、花青素1.01~7.54μg g-1);不同层次抗氧化活性TEAC和FRAP也呈相同的变化趋势。而整个籽粒的全粉抗氧化物含量和抗氧化活性介于LY2LY3之间。紫麦籽粒不同层次抗氧化物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均高于白麦,但两品种之间的差异随着研磨程度的加深呈下降趋势。(4)氮肥施用对小麦籽粒不同层次酚类物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籽粒LY1LY3中总酚、总类黄酮和花青素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原阳LY1总酚除外),而内层LY4LY5对増施氮肥的响应较弱,且存在地点间差异。小麦籽粒酚酸组分中阿魏酸占全部组分93%以上,且表现为在低氮条件下含量增高。表明籽粒外层抗氧化物质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对氮肥调控具有较强的响应,且含量随着氮肥増施而增加。
其他文献
K+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HAK/KUP/KT是植物中主要的钾离子转运蛋白,参与植物对K+吸收及转运,在植物对钾营养吸收和利用中起着重要作用。HAK/KUP/KT家族中的基因功能在模式植物中得到鉴定,在小麦中该家族基因的功能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利用同源克隆技术从小麦中克隆了TaHAK13基因,通过qRT-PCR技术分析了TaHAK13的表达模式;GUS染色分析了TaHAK13在拟南芥组织
氮素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三大营养元素之一,土壤中的氮素含量较低,是限制作物生长的主要因素,也影响着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为挖掘与氮素吸收利用相关的关键基因,本研究通过转录组分析技术,获得了低氮胁迫响应氯离子通道蛋白TaCLC家族基因,结合小麦数据库对TaCLC基因家族进行鉴定,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TaCLC家族基因进行分析,运用酵母突变体和拟南芥对部分基因的功能进行分析,并对TaCLCs的互作蛋白和
山药为薯蓣科薯蓣的干燥根茎,以根茎入药,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的功效。近年来,山药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逐渐受到关注,并在河南温县形成道地产区。目前在山药栽培上关于品种推广,连作及山药不同栽植部位对山药的营养成分及药用活性成分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比较以山药不同栽植部位、山药连作和不同山药品种在外观性状、农艺性状和营养成分及药用活性成分等方面的差异,选出优质、高产、适应性强的山药品种,为河南
小麦黑胚病(Black point)在世界多个国家频繁发生。近年来,小麦黑胚病在我国黄淮麦区呈加重趋势。该病害对小麦籽粒的外观与加工品质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另外还降低种子的发芽率、出苗率、种子活力等,感病籽粒还有真菌毒素的污染问题。种植抗病品种是控制小麦黑胚病危害的有效途径,挖掘小麦抗黑胚病的遗传位点、开发分子标记用于标记辅助选择是提高抗病品种培育效率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以感黑胚病小麦品系“品资所材料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中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提供了人类五分之一的能量和蛋白质。小麦纹枯病、白粉病、赤霉病和锈病等是我国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其中,主要由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引起的小麦纹枯病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小麦病害,一般造成5%-40%的产量损失,发病严重时甚至颗粒无收。培育和应用抗性品种是防治小麦纹枯病最安全
豫南稻区是河南省主要稻作区之一,为实现本地区稻作温光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水稻品种高产与优质相协调,试验于2019年和2020年在信阳市平桥区进行,选用3个中籼稻品种:兆优5431、中浙优8号和Y两优900,设置了5个播期:4月15日、4月30日、5月15日、5月30日和6月14日,记录水稻生长期间温度、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变化,成熟后测定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等稻米品质,并对抽穗后温
因过量施用氮肥引起的耕地质量下降、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严重影响我国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不同基因型小麦对氮的吸收和利用能力不同,选育氮高效小麦新品种是提高氮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为筛选氮高效小麦品种并为氮高效小麦品种遗传育种提供筛选指标信息,推进氮高效小麦新品种的培育进程,本试验采用苗期水培、成株期水培和两年大田试验等3种方法,对国家冬麦区黄淮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小麦新品系的节氮性进行相关研究,采用相关性
为明确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菌剂及其多样性在玉米籽粒产量、养分吸收和调控土壤氧化亚氮(N2O)排放方面的作用。于2019和2020年两个玉米生育期内,设置了两个盆栽试验。试验一为不同种水平AMF菌剂及其多样性试验,选用四种不同种AMF类型(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A;扭形球囊霉Glomus tortuosum
小麦赤霉病是由多种镰刀菌真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世界性病害。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水肥条件改善、小麦-玉米轮作与秸秆还田耕作方式的持续,赤霉病也已成为我国小麦主产区-黄淮麦区的主要病害。赤霉病在引起减产的同时,还在籽粒中积累致癌致畸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等多种真菌毒素,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赤霉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目前黄淮
环境中的光强、光质和节律等光信号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作物产量性状。HFR1是模式植物拟南芥的b HLH转录因子,在远红光受体PHYA、蓝光受体CRY和UV-B受体UVR8下游起重要作用,参与种子萌发、光形态建成、开花诱导、避荫反应及叶片衰老等生长发育过程。我们将拟南芥HFR1在玉米中异源转化,旨在通过改变其光信号通路进行玉米改良探索。与非转基因对照相比,HFR1玉米转基因株系的株高和穗位分别降低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