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产能过剩问题逐渐形成并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难题。产能过剩的发生,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并且有愈演愈烈的态势。如果产能过剩问题得不到解决,势必会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甚至传导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我国的产能过剩情况比较复杂,实践中的治理政策又收效不大,因此,要解决产能过剩,必须正确理解产能过剩的形成原因和形成机制,从而找出针对性对策,将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针对产能过剩形成机制的研究由来已久,专家学者们已经从多方面进行了研究考证,研究成果也十分丰富。因此,本文首先对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找出我国产能过剩形成机制的研究重点,主要包括:政府层面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地方政府自身多目标的协调;市场层面上,市场需求多样化及变动、市场失灵、宏观经济周期及产业结构变动;企业层面上,产权制度障碍、企业竞争策略等多个角度。但受制于客观情况,这些研究目前看来主要是局部研究,并没有对产能过剩形成机制给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框架。其次,本文分析了我国产能过剩问题的现状,发现了我国当前产能过剩的一些新特点,例如,产能过剩行业普遍化、部分过剩成因于前几次过剩的遗留问题、新增产能与淘汰落后产能的比例失衡、产能过剩的化解更具复杂性与挑战性等,并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产能过剩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随后,本文研究了造成我国产能过剩形成机制中的各主体,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市场和企业。这些主体面临着不同的限定条件和影响因素,对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也有不同影响,例如,中央政府侧重于长期性、全国性的政策制定,而地方政府着眼于短期性、当地性的政策实施,企业在市场条件和政策许可下选择进入、维持或退出,市场可以发生结构变化、供需失衡等行为。而在不同的时期和条件下,发挥主导作用的影响因素也有所不同,因此,本文引入了产业生命周期这一工具,试图将产能过剩置于这一时间框架内进行研究,并形成了初步的分析框架。在此框架内,本文对我国产能过剩的现状进行了解释。然后,本文从产业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对步入成熟期的传统产业和处于成长期的新兴产业的产能过剩形成机制分别进行了详细分析。对传统产业而言,产能过剩发生的诱因主要是总需求的急剧下降,而产能在短期内无法退出以适应需求变动。一般来说,传统产业的产能过剩要经历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主要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为避免经济下滑风险而采取扩张政策,这对产能过剩的形成起主导作用,企业则主要是根据政策和市场采取相应措施;在第二个阶段,当经济平稳后,中央政府重点转向产能过剩治理时,却面临着地方政府和企业在执行政策过程中的种种限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产能过剩现象进一步加剧。对新兴产业而言,产能过剩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短期内供给的增长远远超过需求的增长,具体来说,政府、市场和企业在对该产业的良好预期下,不断投入新产能,对产能的迅速增加起到了共同推进的作用。不过,相对于传统产业而言,新兴产业的产能过剩可以进行自我调节,即中长期内,产能增速不断下滑,当大量消费需求快速到来时,产能过剩的现象将得到缓解。新兴产业也将逐步进入成熟期。因此,从整个产业生命周期角度来看,产能过剩问题可能多次发生,最容易在成长期早期和成熟期末期。最后,本文给出了结论和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