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 自1991年首次报道以来,腹腔镜脾切除术已成为手术切除脾脏的首选方法。随着腹腔镜脾切除术的适应症迅速增加,现在被认为是几乎所有需要切除脾脏的疾病的标准方法,包括良性和恶性血液病以及非血液病的恶性肿瘤。随着腹腔镜器械的不断改进和对脾脏手术解剖入路认识的深入,后外侧入路分离技术应用于腹腔镜脾切除术,提高了腹腔脾脏切除的手术成功率。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是一种由脾静脉回流受阻引起的临床综合症,是门静脉高压症中唯一可以彻底治愈的类型,脾切除是治疗症状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的有效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讨经后外侧入路腹腔镜脾切除术在治疗慢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6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83例因区域门性静脉高压症行腹腔镜脾切除术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4例采取经后外侧入路腹腔镜脾切除术,作为研究组;39例采取经前入路腹腔镜脾切除术,作为对照组。将两组患者下列指标进行比较:(1)一般资料:性别、年龄、BMI、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伴发疾病、吸烟史、饮酒史。(2)手术相关情况:脾脏大小、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情况、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随访时复查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胃镜、门静脉彩超。 结果: 一般情况: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情况:经前入路和经后外侧入路腹腔镜脾切除术手术时间(142.5±33.5)min vs(124.3±26.2)min、术中非脾脏出血量(317.7±192.6)ml vs(228.9±167.9)ml、输血例数13例vs6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25.4±1.8)hvs(24.3±2.2)h、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5.3±1.5)dvs(4.5±1.4)d、术后住院时间(9.3±3.9)d vs(7.5±2.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脾脏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5.8±107.7)cm3vs(587.0±120.4)cm3(P>0.05)。术后3个月内前入路腹腔镜脾切除术组患者中有5例并发门静脉血栓,后外侧入路组有3例并发门静脉血栓,经口服华法林治疗后好转。至随访结束,所有患者均恢复良好,无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和肝衰竭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与前入路腹腔镜脾切除术相比,经后外侧入路腹腔镜脾切除术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较快、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较早、术后住院时间较短,有利于慢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