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流行性疾病,是最常见的致死或致残病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的变化以及人口老龄化,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病变的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也已经成为我国的主要死亡原因,尤其在老年患者中更为常见。该病主要累及大型及中型肌弹力型动脉,以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颈动脉、股动脉等最为常见,常导致管腔闭塞、管壁破裂出血等严重后果。因此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一直是心脑血管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葡萄多酚(grape seed polyphenols, GSP)是葡萄籽提取物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因具有显著的生理学活性而成为医药保健行业的新话题。国内外已经有大量的体内、体外动物实验及研究证实GSP具有极强的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抗炎、调节血脂、保护血管内皮等作用,有很强的抗动脉粥样硬化效应且安全无毒性。但是,对于GSP的临床效应研究较为少见,尤其是对于老年患者抗颈动脉、股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尚未见报道。研究目的:通过临床对照研究观察GSP干预对于老年患者外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效果,并进行不同年龄段之间效应的比较,探讨可能的机制,为临床新型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的研究提供依据。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选择经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存在颈动脉及股动脉粥样硬化、且无临床症状的老年患者(≥61岁),随机分为两组:GSP干预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给予生活方式上的干预;GSP干预治疗组在给予对照组相同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口服葡萄多酚胶囊(天津市天然产物研究开发有限公司,400mg/粒,其中原花青素寡聚体含量为100mg/粒,白藜芦醇含量为50-100μ g/粒),每次两粒,每天两次。根据年龄将GSP组分为三个亚组:61-70岁年龄组(包含61、70岁)、71-80岁年龄组(包含71、80岁)、81岁以上年龄组(包含81岁),便于比较不同年龄老年患者对GSP的敏感性。整个研究持续随访12个月。2、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所有入组患者均应在研究开始前详细记录性别、年龄(出生年月)、吸烟饮酒史、既往病史、重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家族史等基本信息。测量身高、体重并计算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记录心率、血压,并进行心电图等常规检查及体格检查,做好详细记录。3、实验室检查所有受试者均于试验治疗前、治疗后(12个月)取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t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HDL-C)水平。4、颈动脉、股动脉超声检查所有受试患者在治疗前、后(12个月)均测量双侧平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mean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MCIMT)、平均股动脉内中膜厚度(mean femoral intima-media thickness, MFIMT)以及双侧颈动脉斑块积分、股动脉斑块积分。上述数值均采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测定。5、脉搏波速度测定采用专家型脉搏波速度测定仪测定治疗前、治疗后(12个月)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arotid-femoral pulse wave velocity, C-F PWV)。6、统计学处理所有试验数据均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均采用平均数±标准差(x±s),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有96例患者完成了12个月的随访,其中GSP组46例,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特征,如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血压、血清血脂生化指标、既往病史等方面无明显差异。GSP组46例患者完成试验随访,其中61-70岁年龄组16例,71-80岁年龄组15例,81岁以上年龄组15例。三个亚组患者的一般特征除年龄、C-F PWV有统计学差异外,性别比例、血压、血清血脂生化指标、既往病史等方面无明显差异2、治疗前两组患者的TC、TG、LDL-C、HDL-C水平无明显差异干预治疗12个月后,GSP组患者血清TC、TG、LDL-C水平均下降,其中TC、TG水平组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LDL-C水平显著降低(P<0.05);HDL-C水平治疗12个月显著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患者血清TC、TG、LDL-C水平治疗后有所降低,HDL-C水平较前升高,但差异均无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GSP组、对照组血脂水平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GSP治疗组三个年龄组患者的TC、TG、LDL-C、HDL-C水平无明显差异。干预治疗12个月后,三组患者血清TC、TG、LDL-C水平均下降,其中TC、LDL-C水平组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只有71-80年龄组患者TG水平显著降低(P<0.05);HDL-C水平均显著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三个年龄组组间血脂两两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3、治疗前两组患者颈动脉MCIMT、斑块积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GSP组患者MCIMT显著减小4.2%(P<0.001)斑块积分显著减少8.6%(P<0.001)。而对照组患者MCIMT、斑块积分12个月后均增加,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12个月后两组组间MCIMT比较P<0.001、斑块积分比较P<0.01,有显著差异。治疗前GSP组三个年龄组患者颈动脉MCIMT、斑块积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三个亚组患者MCIMT均显著减小(P<0.05)、斑块积分显著减少(P<0.05)。12个月时三组组间MCIMT比较、斑块积分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4、治疗前两组患者股动脉MFIMT、斑块积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GSP组患者MFIMT显著减小5.7%(P<0.01)斑块积分显著减少16.3%(P<0.001)。而对照组患者MFIMT、斑块积分12个月后均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12个月后两组组间MFIMT比较P<0.01、斑块积分比较P<0.001,有显著差异。治疗前GSP组三个年龄组患者股动脉MFIMT、斑块积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MFIMT均显著减小(P<0.05)斑块积分均显著减少(P<0.05)。且三组组间MFIMT比较、斑块积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5、治疗前两组患者C-F PWV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GSP组患者C-F PWV较治疗前降低5.30%(P<0.001)。对照组患者C-F PWV较治疗前升高4.1%(P<0.001)。治疗12个月后组间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GSP治疗组治疗前后三个年龄亚组患者C-F PWV均明显降低(P<0.001)。治疗12个月后三组间PWV变化值(△PWV)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结论:GSP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节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血脂水平;可以显著降低颈动脉、股动脉内中膜厚度,减小粥样斑块;可以显著降低血管硬度,增加动脉血管弹性;可以降低临床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葡萄多酚作为天然活性产物具有显著的抗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效应,并且对不同年龄段老年患者的疗效均无明显差异结合本研究及国内外相关研究,GSP的抗动脉粥样硬化效应可能与其调节血脂、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炎、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相关,可能成为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尤其是老年多病共存患者的新型治疗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