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目的是在胆囊胆固醇结石病家族遗传背景下,探讨胆固醇代谢部分关键基因在家族遗传史患者中的异常表达,进一步探索胆固醇结石形成机制和遗传学特点。其次,通过分析柴胡类方剂在调节胆石病患者致石性胆汁成分中的作用,以系统评价该类方剂的利胆作用及优势,为临床诊疗提供一定的循证医学证据。 方法: 收集胆囊胆固醇结石病家族遗传史患者、胆囊胆固醇结石散发患者及非胆囊结石病患者的肝组织标本,通过RT-PCR技术检测ABCG5、ABCG8、NPC1L1 mRNA在不同类型患者中的表达异常。 收集柴胡类方剂治疗胆石病、改善致石性胆汁成分的随机对照研究,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出符合标准的文献,使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依据病种划分亚组,以系统评价柴胡类方剂对致石性胆汁成分的调节作用。 结果: 共纳入患者26人,家系组、散发组各10人,对照组6人。RT-PCR结果显示家系组、散发组ABCG5相对表达量分别为对照组的1.6倍和1.8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家系组与散发组表达量无显著差异。家系组、散发组ABCG8基因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但三组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对照组NPC1L1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家系组和散发组,分别为家系组、散发组的1.2倍和1.4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共纳入随机对照试验研究13个,患者784人,研究发表时间为2005年4月~2017年9月。中药干预以大柴胡汤、小柴胡汤化裁,使用频率较高的中药依次为:柴胡、白芍、黄芩、茵陈、大黄、半夏、枳实等柴胡类方剂常用药。依据纳入文献中患者胆石病种类分为 2 个亚组: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组;胆管结石组(肝内、肝外胆管结石)。Meta 分析结果提示,柴胡类方剂能显著增加胆汁中胆汁酸含量,且该结果较为稳定(SMD=1.39,95%CI[1.13,1.65],P<0.00001)。对胆汁中胆固醇含量有显著影响,但敏感性较高,结果不稳定(SMD=-0.55,95%CI[-0.81,-0.30],P<0.00001)。对胆汁总胆红素变化无显著影响,(SMD=0.44,95%CI[-1.46,2.34],P=0.65)。对非结合胆红素变化均有显著影响,(SMD=-0.97,95%CI[-1.26,-0.67],P<0.00005),敏感性分析显示结果较为稳定。柴胡类方剂能显著减少胆汁中钙离子浓度,且结果稳定性较高(SMD=-0.71,95%CI[-1.23,-0.19],P=0.007)。对磷脂指标变化差异也具有显著意义, (SMD=1.32,95%CI[0.74,1.91],P<0.00001),但该结果稳定性较差。此外,柴胡类方剂能显著降低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率,(OR=0.24,95%CI[0.10,0.57],P=0.001)。 结论: ABCG5、ABCG8、NPC1L1 基因异常表达是胆固醇结石形成的重要原因。但由于样本量较小,患者存在胆固醇代谢基因表达的个体差异,其表达可能被结石形成、进展中其他尚未明确的相关基因所掩盖,因而在家系组和散发组中未发现显著差异。 柴胡类方剂对致石性胆汁成分具有良性调节作用,能显著增加胆汁酸含量,增加胆固醇、非结合胆红素及钙离子溶存量,降低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率,改善胆固醇结石及胆色素结石的成石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