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以自然越冬过程中的冬荷3品种‘冬红花’、‘雪里红’、‘傲霜’为供试材料,碗莲品种‘玉楼人醉’为对照,研究了冬荷形态、生理生化变化情况,分析了冬荷各品种越冬抗寒特性和休眠特性,并对其抗寒力和休眠程度进行了综合评定,为冬荷的引种栽培推广和周年生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气温的不断下降,与对照‘玉楼人醉’相比,冬荷品种叶、芽消失明显要晚,其地下茎未出现膨大而一直呈鞭状,说明冬荷品种对低温的适应范围较广,且地下茎一直呈鞭状生长的习性较稳定,不因低温和休眠而出现明显膨大。(2)在整个越冬过程中,可溶性糖、淀粉、可溶性蛋白及游离脯氨酸4种渗透调节物质在冬荷的抗寒机制中共同发挥着作用。与对照相比,冬荷各品种的这4种渗透调节物质水平明显要低,其御寒能力不强,且各品种间4种渗透调节物质变化趋势总体一致,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降-升-降变化,淀粉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呈先升后降变化。冬荷各品种的SOD、POD、CAT三大保护酶相互协调,清除其体内过多的自由基,减少地下茎的受害程度。各冬荷品种的保护酶在总体水平上存在极显著差异,与对照相比,冬荷的SOD、CAT活性明显要低,其中品种‘傲霜’的POD活性明显要高;其中SOD和CAT基本呈先升后降变化,POD大致呈先升后降再升变化。在整个越冬过程中,冬荷各品种的MDA含量呈先升后降变化,冬荷品种的MDA水平极显著高于对照,其受伤害程度要深;总体水平上,冬荷各品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冬红花’MDA含量最低,受伤害程度最浅,‘傲霜’较浅,‘雪里红’最深。经抗寒性综合评价发现,与对照‘玉楼人醉’相比,冬荷抗寒能力要弱,而冬荷各品种中抗寒力大小关系为‘傲霜’﹥‘冬红花’﹥‘雪里红’;聚类分析结果将该4品种分为2大类,即抗寒性强的碗莲‘玉楼人醉’和抗寒性弱的冬荷,3小类,即抗寒性最弱的‘冬红花’和‘雪里红’、抗寒性中等的‘傲霜’、抗寒性最强的‘玉楼人醉’。(3)11月上半月是冬荷淀粉快速积累期,Pro含量迅速上升,而可溶性糖含量水平很低,蛋白质含量水平大体也出现下降;随着淀粉积累完成和低温的到来,淀粉不断被水解,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先是不同程度上升后又下降,该4种物质均在12月底下降至最低点。冬荷越冬期间,其体内酶类物质活性不断发生变化,其各品种SOD和CAT活性均在12月1日达到最大值后下降,POD和PPO活性二者均在11月15日出现第一个波峰,随后POD活性又迅速上升,而PPO活性上升十分缓慢。经休眠程度综合评价发现,与对照‘玉楼人醉’相比,冬荷品种的休眠程度浅,而冬荷各品种休眠程度大小关系为‘傲霜’﹥‘冬红花’﹥‘雪里红’;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该4品种可分为2大类,即深休眠的碗莲‘玉楼人醉’和浅休眠的冬荷,3小类,即休眠最浅的‘冬红花’和‘雪里红’、休眠较浅的‘傲霜’、休眠最深的‘玉楼人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