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临床病例调查,探讨肾脏病理改变与中医辨证的关系,从而为肾脏疾病的“证”的客观化提供更好依据。方法:对2000年1月~2006年12月期间在我院肾科进行肾穿活检的病历共193例进行查阅,完整收集每份病历中的病人基本资料、四诊描述、中西医诊断结果并用数码相机拍摄肾活检病理报告,从而构建中医证型及肾病理参数数据库,采用统计分析等方法技术,探讨肾脏病理改变与中医辨证的相关性。结果:1.通过对我院2000年1月~2006年12月期间193例行肾病理检查患者的中医证型观察,发现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气阴两虚及脾肾阳虚三者所占的比例最大(分别占54.90%、20.73%、7.25%)。2.通过对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的中医证型观察,发现脾肾气虚证例数最多,为86例(59.7%),其后依次为气阴两虚证(16.7%)、脾肾阳虚证(6.9%)、肝肾阴虚证(5.6%)。不同组间入院时的病程有显著性差异(P<0.05),脾肾阳虚证患者平均病程最长(月,60.90±75.35),其后依次为气阴两虚、脾肾气虚、肝肾阴虚,无虚证(本虚症状不明显,以标实为主要表现,后简称邪实证)患者16例(11.1%),平均病程最短(月,0.91±0.95)。在本虚的基础上出现兼证的患者当中,湿热内蕴证所占比例最大(55.6%),其后依次是水湿浸渍证(13.9%)、外感风热证(11.1%)、瘀血内阻证(9.7%)。3.关于继发性肾疾病的中医证型分布,研究发现脾肾气虚者所占比例最大(20例,40.8%),其后依次为气阴两虚(16例,32.7%)、脾肾阳虚(4例,8.2%)、肝肾阴虚(3例,6.1%)。其中狼疮肾炎患者气阴两虚型所占比例最大(38.9%),其次为脾肾气虚型(36.1%),热毒炽盛型、脾肾阳虚型及肝肾阴虚型所占比例均为8.3%,病理表现为Ⅳ型(弥漫增生型)的患者临床以脾肾气虚型多见(61.5%),其次为气阴两虚型(42.9%)。4.关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医辨证与病理的相关性,研究发现脾肾阳虚组病理表现最严重,是病情进展到中后期的常见临床证型,病理方面一方面表现为组织的硬化,另一方面仍持续病理活动,表现为炎症浸润与组织增生,从而加速了肾小球的硬化及肾小管的萎缩;气阴两虚组硬化较脾肾阳虚组轻但总体病变重于脾肾气虚组,病理突出表现为炎症浸润以及组织的增生;其证型转化规律大致为:脾肾气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随着正虚证的发展演变,病理浸润与病理硬化越来越严重。兼见湿热内蕴证患者的肾病理变化常见炎症浸润及组织增生,其程度较水湿内阻证患者明显;瘀血内阻型患者的肾组织增生及病理活动性均较水湿浸渍证患者明显;兼证中湿热内蕴证患者肾病理出现浸润的情况最为常见,瘀血内阻证的病理活动性最强。结论:肾脏疾病的基本病机以虚为本,虚实夹杂,证型转化规律大致为:脾肾气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随证候的演变发展,病理浸润与病理硬化越来越严重。临床以脾肾气虚、脾肾阳虚多见,但狼疮肾炎仍以气阴两虚为主要证型,不同的证型之间肾病理改变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中医临床辨证分型对推测肾脏病理改变程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