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的特性、形成机制及致病性。方法:建立金黄色葡萄球菌不稳定型L型模型,使用原子力显微镜检测L型形貌及胞内压变化。将转化获得的Newman-pCM29和Newman-PAH9与野生株混合诱导培养后,选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L型形成中细菌间的相互作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油煎蛋样”菌落的生长方式;测定野生型和L型的zeta电位,分析细菌L型呈聚集生长的原因;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L型的增殖方式;选用药敏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选用体外溶血试验判断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形成中溶血能力的变化;利用小鼠皮下感染模型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的致病性。选用转录组测序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野生型转变为L型过程中基因组表达谱的变化,通过Q-PCR验证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评价荧光蛋白标记金黄色葡萄球菌后对L型生物学特性和野生型致病性研究的影响。结果:1.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呈现多形性,具有粗糙的表面,与野生型(61.4±5.0k Pa)相比拥有较高的胞内压(68.6±7.0 k P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形成中不同来源的菌落间界限分明。L型形成的“油煎蛋样”菌落的致密核心部分嵌入琼脂生长。用PBS冲洗后的菌落核心部分及冲洗液中的细菌均具有形成“油煎蛋样”菌落的能力;L型相对于野生型(-16.5mV)携带较少的zeta电位值(-7.7m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增殖中出现了向胞外的起泡,出芽及内生囊泡多种形式。3.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在诱导12小时后的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与野生型相比,除了对头孢曲松耐药外,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呈现增加趋势,抑菌环的直径普遍较野生型增大。在诱导24小时后的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与野生型比较,对头孢曲松、四环素和红霉素耐药,对左氧氟沙星和利奈唑胺敏感,对万古霉素、复方新诺明和氯霉素的敏感性呈现下降趋势。4.在高渗L型诱导血平板上诱导的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在培养72小时后可形成明显的β溶血,而在高渗血平板上培养的野生对照型培养10天仍未形成明显溶血。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可导致小鼠皮下的化脓性感染,并可在病变组织中分离出野生型,诱导出L型。5.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形成和生存在过程中,与野生型比较,有96个基因下调和62个基因上调;差异表达基因主要集中在细菌的能量代谢、压力响应、蛋白质合成、RNA代谢和毒力因子的表达等信号传导通路。6.荧光标记蛋白标记金黄色葡萄球菌后,有助于L型的“油煎蛋样”菌落和嵌入式生长观察;用荧光分布和强度可有效判断野生型在小鼠病变组织中的分布范围和数量,分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毒力。结论:1.不稳定型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具有高胞内压和高度异型性特征;L型菌落呈嵌入式生长,仍遵循一个细菌形成一个菌落的原则;L型菌落的边缘和核心部分的细菌均具备增殖能力;L型的聚集特性与其zeta电位小有关;可通过起泡、出芽和囊泡的形成方式增殖;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对除了左氧氟沙星、氯霉素和利奈唑胺外的大多数抗菌药物耐药。2.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在高渗环境中较野生型具有更强溶血能力;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仍具有致小鼠皮下感染能力。3.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的形成和生存与参与能量产生、压力响应、蛋白质合成、RNA代谢和毒力调节活动等的基因和信号传导通路有关。4.使用荧光标记金黄色葡萄球菌可有效提升其L型形成和野生型毒力研究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