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亦是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源动力。目前我国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工业化的粗放型迅猛发展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生态环境形势严峻。而工业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条件,因此研究如何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对于缓解生态环境约束,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和CiteSpace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明晰现阶段学者们在工业化和生态环境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以及研究方法等,进而确定全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其次,梳理相关文献,系统分析江苏省工业化的发展现状,根据熵值法计算得出的权重删去结果较小的评价指标,构建最终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加权TOPSIS法测算江苏省13个地级市工业化发展与生态环境水平,构建工业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测度2007年和2017年江苏省工业化和生态环境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进而根据其计算结果利用ArcGIS10.2软件绘制江苏省13个地级市工业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状况空间分布图。然后采用Open Geoda软件,通过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得到江苏省工业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的Moran’s I值,绘制Moran’s I散点图和LISA聚集地图,分析工业化和生态环境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的空间集聚效应。研究发现:(1)工业化发展水平受非农业人口数、TS值和工业总产值的影响较大,而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用电量和能源消费总量对生态环境水平影响较大。(2)江苏省多数城市已迈入工业化后期阶段,苏南地区的工业化发展水平普遍高于苏中和苏北地区。(3)江苏省整体已将产业重点逐渐转移至第三产业;苏南地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压力较大。(4)江苏省工业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状况较好,但有下降趋势。(5)江苏省工业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由“南高北低”态势转向“西高东低”态势。(6)江苏省13个地级市工业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集聚效应由明显转向离散,表明耦合协调度受地域的影响变小。最后结合全文分析,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主要从贯彻新型工业化理念,改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苏南苏北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企业相互合作;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打造合理空间布局这四个方面展开。图19 表15 参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