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理论的小流域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模式研究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20次 | 上传用户:zhele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喀斯特石漠化是继我国西北地区沙漠化之后最大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的石漠化和水土流失,不仅威胁到当地人民的生存环境和经济发展,还直接威胁到下游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生态安全,制约着西南、华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尽管已经意识到石漠化的危害并展开了造林绿化、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等石漠化治理工作。但是,由于历史问题、方法不当以及资金不足等原因,破坏的速度仍大于治理速度。继续加强石漠化治理的方式、方法研究,采取可持续推进的石漠化治理模式逐步恢复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是建设生态文明、改善喀斯特地区人民生存条件,增进民族团结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以石漠化治理模式为研究对象,以广西全区为研究区域,采用系统化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地理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生态学、应用数学以及喀斯特科学的知识与原理分析广西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模式的现状,分类体系以及典型模式,构建以WSR系统理论为基础的石漠化治理模式,以小流域为基本治理单元对广西全区进行小流域治理模式分区,以CBR技术为支撑,研发实现了广西石漠化治理模式案例库,以提高石漠化的治理效率,以耦合理论为指导进行治理模式的优化布局,以提高治理效益并协调发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构建了基于WSR理论的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模式体系本文引用WSR系统方法论,将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模式作为系统研究,从系统角度重塑了石漠化治理模式的科学内涵,构建原则与分类体系。提出了石漠化治理模式的物理、事理、人理的研究内容与工作步骤。该模式体系思路清晰,可以良好的掌控治理模式系统分析过程,可为广西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工作提供思路。(2)构建了以小流域为基础的广西石漠化治理模式分区本文参考相关研究,将治理模式分为国家、省域、县域和小流域四个尺度,提出了以小流域作为治理单元并进行治理模式分区的广西石漠化治理思路,探索出了几何小流域——实体小流域——治理小流域的广西石漠化小流域三层概念模型,最后将广西全区划分为208条具有可操作性的石漠化治理小流域。然后利用聚类分析方法从县域的角度对小流域治理模式进行了聚类分区,将立地条件、石漠化程度、社会经济属性类似的小流域聚类到一起,从空间上进行分区,将广西全区划分为①桂东北水土保持+立体农业+生态旅游模式主治理类型;②桂中南喀斯特水资源开发+洼地排涝+沼气开发模式主治理类型;③桂西南人工造林+水土保持+生态移民模式主治理类型;④桂西北人工造林+种草养畜模式主治理类型,以便从宏观上为广西石漠化治理进行实践指导。(3)构建了基于CBR理论的石漠化治理模式案例库本文借鉴案例推理原理,在广泛收集西南地区石漠化治理模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开发了广西石漠化治理模式案例库管理系统,以便收集成功经验,取得治理效率。系统在石漠化治理模式案例描述,案例检索与匹配,案例调整与学习方面都具有较强的借鉴性,实现了案例入库、案例管理、案例分析和案例推理四大功能模块,用户采用本系统对目标小流域的治理模式配置可通过对石漠化程度、立地条件等相应指标的检索得以实现,可极大地提高治理效率。(4)构建了基于耦合理论的石漠化治理优化模式与方法本文应用耦合理论对石漠化治理模式涉及到的相关要素子系统进行耦合优化,通过对相关的的工程措施与立地条件的耦合,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对治理模式进行调整,然后将优化后的治理模式配置到目标小流域,经过一定的治理期后,对该小流域进行了耦合效益评价,看是否取得了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的良好耦合,以便调整治理模式,通过这样的优化调整可实现治理模式的可持续推进。
其他文献
在《黄帝内经》运气七篇大论中,非常详尽的论述了天象、气候、物候和病候之间的关系,从发病学角度,总结了运气七篇大论关于人体发病的情况,病症特点等,并结合古今案例加以阐
冷冻干燥会造成乳酸菌细胞膜的损伤,主要有机械损伤、溶质损伤、细胞膜渗透性损伤、DNA损伤;导致蛋白质变性失活、pH的动态甲衡被破坏;以及细胞膜脂肪酸组成的变化。这些不同形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地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地不断提升,建设项目已成为城市建设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对建设项目过程中造价控制进行研究,希望有效改善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存
目的研究广东清远地区新生儿常见耳聋易感基因携带情况,分析该地区的耳聋高频易感基因情况,探索建立新的新生儿听力与基因联合筛查模式,为制定符合清远地区实际情况的遗传性
本文针对钢筋混凝土构件结构特点以及施工工艺特征,阐述了裂缝控制的思路与设想,选取实例进行了技术的可行性研究与实践。依据采集数据的整合与分析结果,提出了钢筋混凝土结构裂
本文从高层建筑火灾事故的发生特征着手,分析了高层建筑在设计环节存在的不足,并就当前高层建筑的防火及疏散状况加以分析。希望在满足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实现高层建筑防火与疏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