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教学)与生命有着一种原始的本然联系,先秦儒家的教学历史就是教学对生命不断追寻的历史,因此,先秦儒家的教学思想中蕴涵着非常丰富的“生命意蕴”。孔子“生”、“命”的观念反映的是对生命内在精神价值的追求和对人生意义的关照以及在此过程中生命的自由与限制,由此形成了孔子生命思想的基本格调:“道”之遥契,主要表现为“生命的自然层面与精神层面的矛盾与张力”与“生命的有限性和人生终极意义的矛盾与张力”。因此,在孔子的教学思想中,“君子人格”体现着孔子教学目标思想的“生命”意蕴,即在提升和遥契中,生命达到了一种真善美高度统一的“神明之境”。而从教学过程思想来看,孔子的教学过程思想有着明显的“自然”主义色彩,是孔子试图将宇宙生命大化流衍之普遍规律应用于个体生命之成长的一种努力。因此,“遵天启”是孔子教学过程思想的主要特点。孟子道德之“天”的认识和他的心性学说为“德性”成为天之道与人之道奠定了学理基础,而《周易》中“德”论的逐步完善也为孟子的“德性”学说提供了文化滋养,由此使得德性成为孟子思想最为基本的生命底色,这种生命底色是以诚为其旨归,以仁义礼智为其具体内容的。因此,在孟子的教学思想中,“圣人人格”表明孟子的教学目标最终落实在“诚”的素质要求上,这种素质要求无论对于圣人还是常人,它的内在性决定了它的可到达性,唯一的不同在于“至诚”路径之不同,圣人是“自诚明”,而常人是“自明诚”。而从教学过程思想来看,孟子承认环境与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但由于孟子是把“心之善”放在前提本源的位置上的,因此教育(教学)以“顺应”的方式出现,也就是说,教育(教学)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是以人的“心”的发展方向、水平、境界为基础的。从根本上说,“内求”,即“求放心”,构成了孟子教学思想的基本特征。荀子的“天命观”和“性恶论”,使得荀子的哲学重心顺理成章地转到了主体之‘为’及作为这种‘为’的结构的‘礼义’上,这意味着荀子对生命外在实践层面的关注以及强调外在规范对生命的制约。因此,在荀子的教学思想中,“君子圣人”反映了荀子对人格的现实社会功能的重视,它不仅在于通过身体力行道德理想而展现出外在的人格力量,而且更在于自觉地担负并完成广义的社会历史使命。而从教学过程思想来看,环境与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强大作用得到了完全的释放,教育(教学)对个体的塑造是一个与人的内在性情相对立的过程,即“反于性悖于情”的过程,这是一条与孟子“内发式”完全不同的“外烁型”的道路。总而言之,“道—德—礼”的生命思想之衍化,喻示着先秦儒家生命教学思想从理想到现实的衍化过程。而在衍化的过程中,孔孟荀生命教学观既展示出其各自的特色,又有着共同关注的教学主题。从“生命追寻”的视角去审视先秦儒家的教学思想,新的视角带来新的发现:先秦儒家教学思想中的具体蕴涵对当代教学的借鉴价值;先秦儒家教学思想的衍化过程对教学现实有着方法论的启示。而先秦儒家教学思想的基本精神则可以作为理解当代诸多教学问题的一种共通精神,仍然具有现实意义。